.,
舊金山唐人街,年近四十的何秉桓,從公司名下的華人職工那里,得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舊金山市政府以他經營的藥材生意具有潛在危害性為由,勒令他一個星期內,關閉名下的藥材公司以及成衣、茶葉、雜貨鋪等相關產業。
何秉桓是廣東省南海縣棉村人,祖祖輩輩生活在棉村,務農為生,勤勞而清苦。
何秉桓的父親早前到廣東佛山鎮經商,全家僅是小康水平。
清廷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利削使得經濟凋敝、商業蕭條,他家的生意入不敷出,瀕臨破產,家境日益窘困。為了擺脫困境,他讓兒子何秉桓到建埠不久的香港,拜會舊時好友廖景昌,托廖的關系和照顧,在香港開設了一個小雜貨店鋪。
年輕的何秉桓聰明能干、機警靈話、具有魄力,家境艱難落使他受受打擊,但也增強了他要振興家業的決心。他苦心經營小小的雜貨鋪,主動接觸海外商業行情,不斷進口在當時還比較新潮的西方機械設備,因為眼光精到、為人誠信,名下積攢的資本逐步增多,慢慢地由小商人成為中商,
稍后,廖景昌的兒子,畢業于香江圣保羅書院的廖竹賓,接到香江匯豐銀行辦事處通知,將被調往美國舊金山市協助處理匯豐銀行在美國的商務,
廖景昌和何秉桓的父親是舊時好友,延續兩家的友誼,在商業上顯露頭角的何秉桓和接受西式教育的廖竹賓兩人,也維持著密切的聯系。
臨行之前,廖竹賓建議何秉桓跟隨他搬遷到舊金山,利用他歷年經商積累的資產和財富,把生意做到美國去。
受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華工到美國淘金的影響,何秉桓認為在美華工群體是一個潛在經濟利益巨大的市場,如果把藥材、茶葉、布匹、成衣等生意做到美國,將獲得遠超過在香港的收益。
何秉桓是一個行事果斷的人,分析出其中利益之后,他便帶著一家十余口,跟隨廖竹賓一塊,舉家遷往美國舊金山。
優于絕大部分大陸地區商人的眼光,使得何秉桓的事業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1870年間到1881年間,普通一個在美華工的工資普遍在26美元左右,雖然不及白人工資的一半,但是節省下來,一個月攢下來的工資,足足是滿清治下百姓的十倍。
相對寬裕的工資為華工消費提供了條件,依托設立在舊金山及其他華人聚居區的雜貨店、藥材店,何秉桓的生意越來越大,名下的華人職員逐漸發展到兩百余人,他本人也迅速成為在美華人商界的領頭羊人物。
看著名下的生意越大紅火,何秉桓本打算把世交好友廖竹賓拉上,一同進入商業發展,可惜,在美華工越發艱難的處境,以及《排華法案》的正式頒布,完全斬斷了在美國擴張商業事業的可能。
白人暴徒接連沖擊華人商鋪,任意打罵、羞辱街面上走動的華人,最近幾個月以來,報紙上不斷刊登華人被殺害的消息,眼見局勢越大混亂,即使自忖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何秉桓,一時之間也慌了手腳。
“爹爹,廖伯伯和恩白來了,正在前堂等著您。”
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女快步走進來,開口道。
“讓你大哥、三哥先跟著阿南叔到藥鋪守著,如果遇到白人惹事,多忍耐,盡量不要與他們沖突。”
何秉桓站起身,暫時將舊金山政府的行政命令放在一邊,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