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使閣下,外面有兩個留學生想拜見您。”
助手走進辦公室,向胡敬德匯報道。
“有什么事情嗎?”
“留學生們想要到德國工廠實習,積累經驗,結果大部分公司拒絕了他們的申請,所以他們想要尋求領事館的幫助。”
“到工廠實習是好事,你去把那兩個留學生請進來,我要當面聽聽他們的想法。”
處理留學生事務是駐德國使館的一項重要職責,十余年間,從本土出發、遠渡重洋到海外留學的官派、民間自費學生數量超過7000人,這其中,除去相繼學成回國的2000人,還有5000多名學生在歐洲就讀學習。
5000余名留學生中,留德學生超過半數,約有3000人,人數排名第二的為留奧(奧匈帝國)學生,人數約1000人,剩下1000余學生則分散在英國、法國、荷蘭、瑞士等國。
派遣留學生是吸收、學習西方近代科技的最有效方法,大量派遣留學生的好處不言而喻,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本土政府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將選的學生全部送到歐洲留學。
原因主要有三點:
其一,漢國本土人數有限,年齡在10到15歲之間,同時具備基礎的文化、學習能力的青年學生數量不足,也就是從1880年起,隨著本土新生代,達到出國留學的年齡下限的人數逐步增多,這一限制條件才慢慢得到改變。
其二,歐洲諸國對漢國留學生規模的限制,因為早期的小規模軍事沖突,英國、法國、意大利三國對接收漢國留學生有所保留,三國政府每年都會對留居本國的華人留學生進行審核,然后按照三國政府分析審核數據得出的結果,確定下一年華人留學生的具體數額。
英、法、意三國不愿意接收大規模的華人留學生,因此本土派遣的留學生只能到經濟聯系相對緊密、雙方沒有戰略沖突的德國、奧匈帝國接受教育。
德國、奧匈帝國同樣不是任由華人留學生進入兩國本土,在1871年至1878年間,漢國留學生數量只所以只有3000余人,除了適齡學生數量的限制,德國、奧匈兩政府每年給予的500人留學生上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1879年以后,漢國成功吞并阿根廷、烏拉圭兩國,在領土和人口數量方面都成為了一個在南美洲舉足輕重的國家,并且再加上治好瓦爾王子,與腓特烈皇儲一家建立的良好私人關系,才使得德國、奧匈兩國政府進一步放開了對華人留學生數量的限制,將每年官派華人留學生的上限提高至1200人,民間自費留學生的上限提高至700人。
其三留學經費的限制,每個官派留學生短則在海外接受四年大學教育,多則接受七八年乃至十年教育。
在海外就讀期間,平均每個留學生每年花費200漢元,5000余名在海外就讀的學生,一年花費金額在100萬漢元以上。
種種因素影響下,華人留學生的數量并不能按照本土政府所期望的那樣,實現突飛猛進般的飛躍。
英法意三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很難在短期內轉變,而德國、奧匈帝國剛剛提高了華人留學生上限,再想讓德國政府更進一步增加留學生數量,恐怕不是一兩年時間內能夠完成的任務,
因此,擺在眼前胡敬德面前,當前能夠做出的有效舉措是,一方面申請留學生經費投入,另一方面則是合理分配留學經費,在保證學生學習質量和生活的前提下,盡量把有限的經費用在更多的學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