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移民之爭,本質上的原因是國民受教育水平偏低,一部分較早移居本土的百姓,或是錯過了受教育年齡或是本身接受新事物能力程度較低,導致無法跟上國家發展步伐,只能采取出賣體力的方式與新移民爭取低微的勞動報酬,這種現象在移民運輸行動持續進行期間,將一直存在,
第一代新移民可塑造程度低,即使接受了簡單的掃盲教育,其中的絕大部分人,也達不到進入核心工業部門的標準,所以,從最初執行移民運輸行動的時候,中央朝廷(政府兩字容易和諧,以朝廷取代)給第一代移民的定位便是農業和初級工業從事者,而不是中堅的重工業建設者。”
李明遠停頓了一會,觀察了一番宮殿內眾人的反應,繼續解釋道:“建國前期,本土將長時間處于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是促進國家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沒有每年遷移的移民投入到農牧業生產領域,沒有人數占據總人口九成左右,在低技術領域辛勤勞動的第一代移民,本土也不可能在二十一年間,獲得發展工業所需的起步資金。
工業、農業皆為國家根本,身無所長,只有一身勞動力的新移民和接受西洋教育的留學生們,同樣是大漢帝國的國民,無論他們在經濟領域做出的貢獻如何,在法律和社會側面上,他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這一點便是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的意義,也是身為古老華夏族群一員,理應為處于艱苦狀態下的遠東同胞,所做出的一點努力。
所以,將新舊移民間的矛盾沖突擴大化,完全沒有必要,作為朝廷官員,諸位的責任是將鼓勵生育的政策徹底落實下去,解決第一代移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積極的為國家繁衍、生養后代,然后,在新生代嬰兒的基礎上,從小學開始對他們的孩子進行教育,由二代本土化新生兒起,完成教育普及任務,進而將新一代國民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到符合工業化發展要求的程度。”
“陛下英明,臣等謹記陛下教導。”…………
大朝會整整進行了一個上午的時間,下午兩點多,參與朝會的文官們相繼離開皇宮,而陸海軍的主要將領,則被留在議政殿大廳內。
“實行立憲制度的時間表,大家都看到了,1889年至1894年間籌備立憲,籌備立憲期間,朝廷政務機構和陸海軍機構都要進行大規模改制,
陸軍部和海軍部作為負責陸海軍日常管理機構,將納入國家政務體系,陸軍部大臣和海軍部大臣成為內閣一員,接受內閣首輔管轄。”
“陛下,臣斗膽問一句,陸海軍日常訓練和部隊、艦隊武器更換,是否也要上報內閣首輔?”
“不錯,軍隊日常管理和軍費支出等問題,都要上報內閣首輔,不過審核、批準的權力并不全在內閣首輔手中,
在內閣之外,還會新設一軍務管理委員會,委員會負責人由朕兼任,主要成員由陸海軍大臣、陸海軍總參謀長、內閣首輔、內閣各部總長等人組成,一切有關軍隊日常管理、部隊對外作戰的事項,先發往內閣報備,隨后再由軍務委員會審核和決議,最后交由陸海軍參謀部統一執行。”
軍隊日常事務管理和作戰計劃制定的權力被分割到兩個不同的部門,不過,因為陸軍、海軍缺乏威望深重的將領,陸軍部大臣、海軍部大臣、陸軍總參謀長、海軍總參謀長職位一直由皇帝李明遠兼任,
身兼數職,大小事務皆出于上,即使李明遠精力異于常人,也逐漸感覺到有些吃不消,因此,借著君主立憲改制的機會,李明遠打算卸下一部分職務,將陸海軍四個最核心的職位下放給軍隊將領。
“帝國軍隊歷經大小數百次大戰,諸位將軍皆為國家中流砥柱,軍事經驗豐富,指揮能力出眾,所以,朕想從你們中間挑選出合適的人選,接任陸海軍大臣、陸海軍參謀總長四個要職。”
李明遠不緊不慢的說出一段話,卻在近百名將領間引起巨大的波瀾,陸海軍大臣和參謀總長是軍隊中最高的職務,能夠登上其中之一的職位,可以說是所有帝國官兵的夢想,而他們作為軍隊的高級將領,無疑比普通官兵更有觸摸到帝國國防軍核心職位的機會。
近百名將領們齊齊將目光聚集到李明遠身上,看著眾人火熱的眼神,李明遠呵呵笑道:“陸海軍四長官的人選,朕心中初步有了決斷,陸軍大臣一職擬定由第一師師長羅林山擔任,陸軍總參謀長一職由趙永增擔任,海軍部參謀長和海軍部大臣分別由陳森和李漢接任,而至于四位將軍升任四長官職位后留下的空缺,以及1890年大擴軍計劃,增加的各級職位,由陸海軍聯合軍事演習的成績作評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