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總計7萬余人的部隊,雖然表面上披著宋卡和蘭芳的旗號,實際上卻和南美本土一般無二,新遷移進來的百姓由南美本土派遣的政務人員統一管理、安排,新生兒和移民幼童接受和南美本土一樣的忠君愛國教育,在宋卡和蘭芳各地新建立的各級學堂中,教師們每天強調的一句話便是宋卡和蘭芳同屬大漢帝國的一部分,所有在兩地生活的百姓,都是大漢帝國的子民,他們和本土百姓只是居住地區不同,而身份卻是一樣的。
南美漢國對宋卡和蘭芳兩國潛移默化的滲透,引起了英國殖民者和荷蘭殖民者的警惕,
1886年2月,比歷史上蘭芳滅國的時間提前半年,荷蘭東印度殖民政府以華人百姓非法越界墾荒為借口,派遣4000白人士兵、1.3萬土著士兵,對蘭芳大統制國發動突然進攻。
戰爭最初按照東印度殖民政府的方向進行,3月中旬,1.7萬荷蘭殖民軍相繼占領二十余座華人移民放棄的營地,進抵蘭芳首府坤甸城下,
3月17日,荷蘭殖民軍以土著部隊為前導,對坤甸城發起進攻,戰爭持續半個月,荷蘭殖民軍一方相繼付出600白人士兵和3000土著士兵傷亡的代價,仍然沒有攻克坤甸城。
4月6日,就在荷蘭殖民軍指揮官猶豫不決,想要撤離的時候,突然遭到一支規模近3萬人的華人部隊圍攻。
一方是保衛家園、全面接受本土軍事訓練的3萬余蘭芳國防軍士兵,一方是久戰疲憊、傷亡慘重的荷蘭殖民軍,在懸殊的綜合實力對比下,一夜之間,縱橫婆羅洲近百年,少有敵手的荷蘭殖民軍慘遭圍殲,1.7萬余殖民軍中被俘虜者超過1萬人,而真正戰死者,不到4000人。
坤甸之戰的結果,使英國和荷蘭殖民軍清醒的認識到,宋卡、蘭芳已經不是以前那個任他們剝削、凌辱的華人族群組成的國家,接受南美漢國十余年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全面改革后,總計擁有人口超過550萬,具備近代文明信仰支撐的兩地,依照南美漢國的動員體制,完全可以在極端條件下,動員出近50到80萬大軍。
時間過去二十年,南美漢國在世界列強角逐中,逐步奠定了自己的國際地位,二十年后,再想效仿法蘭西人將南美漢國趕出安南的方式,強迫南美漢國放棄對宋卡和蘭芳的支持以及暗中控制,卻是不大現實的事情。
通過坤甸戰役,認清雙方在南洋地區的實力對比后,英國馬來殖民政府選擇了最為明智的方式,勸說荷蘭東印度殖民當局與蘭芳大統制國,要求雙方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矛盾和沖突。
面對英國殖民政府伸過來的橄欖枝,蘭芳軍政最高領導層在本土政府命令下,一方面派出人員與荷蘭交涉、談判,一方面利用荷蘭殖民軍遭受重大損失的機會,以收復失地的名義,大舉向荷屬婆羅洲發動進攻。
6月12日,蘇卡達納、馬辰等西婆羅洲地區全部落入蘭芳國防軍手中,而被坤甸之戰以及后續諸多戰斗中華人軍隊戰斗力嚇破膽的荷蘭殖民軍,只能步步后退,不斷的向東印度總督府拍發求援電報。
荷屬東印度群島島嶼過萬,荷蘭殖民軍數萬的的軍隊撒在近190萬平方公里的分散島嶼上,哪那么容易能夠調集起來,支援婆羅洲守軍,而且受坤甸之戰影響,東印度群島其他地區的土著勢力也蠢蠢欲動,在這種危機關頭,東印度群島總督不敢貿然調動部隊,只能不斷向英國殖民政府求援,要求英國政府從中協調,盡快解決婆羅洲糾紛。
7月10日,婆羅洲戰爭爆發五個月后,充滿硝煙的東印度群島再次恢復平靜,
蘭芳、荷蘭東印度總督府簽訂協議,正式承認蘭芳大統制國為獨立國家,荷蘭王國解除與蘭芳的隸屬關系,兩方以馬辰、普圖西包一線為分界線,分界線以西約30萬平方公里為蘭芳領土,以東約24萬平方公里為荷蘭王國領土。
《坤甸停戰協議》簽訂,蘭芳領土擴大兩倍,雖然不能與全盛時期相比,但是在荷蘭殖民者和英國殖民者團團圍困下,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也足夠派遣至蘭芳的一眾官員將領們感到滿意。
蘭芳、宋卡是南美漢國百年戰略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容不得有失,所以在大朝會最后,李明遠任命曾經擔任過安南北部兩省總督的梅東興為新任蘭芳統制,代替本土政府,執掌蘭芳的政務大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