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德國,“科學技術研究受到政府廣泛的支持,此外,德國政府將漢國方面提出的組建聯合研究機構的模式引進到歐洲本土,倡導德國大型工業公司建立獨立的研究部門。到1899年,德國有127家大型技術公司擁有獨立的研究機構,其中,最大的研究部門中受雇者多達200人。
德意志帝國在工業方面的高速增長主要依賴本國固有的基礎,但是漢德兩國間的全面合作,尤其是漢國在化工、電氣兩個主要新興領域中,對德國相關企業提供的技術支持,對德國經濟、工業的騰飛,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電氣工業領域,
1876年時,德國在工業調查中還沒有設電氣一欄,數千名電業工人都被列入其他項目之下。到1882年,電氣工業一欄中已有8600名工人,1888年更增至107000人。
著名的西門子公司就是這一時期德國電氣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1872年,該公司員
工不到600人,1880年增至1500人,1885年增至3200多人,到1888年時更猛增到近10800人。
到1889年年初,德國已有135家電氣公司,資本總額達10.2億馬克。而德國電氣工業總產值在1872年—1889年間竟增加了28倍。在電氣工業的發展中,或許電纜產品的輸出能夠說明一些問題。在1870年代,德國還
沒有什么電纜工業,1875年到1880年,平均每年也僅輸出3萬英鎊的電纜產品,然而到1888年,其輸出量竟達到624萬英鎊。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進口德國電纜最多的竟是電纜工業故鄉的英國。到1889年,德國生產的電氣產品占全世界的34%,而這一年躍居世界第一工業國的美國,其電氣產品市場份額僅占21%。(漢國電氣行業技術儲備不如化工行業,僅僅在水力發電等幾個細分領域在國際市場,占有部分份額,總體市場份額很低。)
化工工業領域,德國是僅次于南美漢國的化工新興強國,但是受到西方列強國家貿易保護的影響,漢國的化工產品,除去橡膠等部分壟斷性領域在歐洲市場占據一定份額外,就整個大化工領域而言,反而是德國占據了最大的歐洲市場份額,
數百種由南美漢國最先發現,并運用于工業化生產的技術,再與德國方面進行技術交換后,迅速增強了德國化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許多小型企業,借助德國政府引進的化工技術,得以迅速發展成世界著名的大型化學工業企業。
例如,巴登苯胺公司在1865年建立時還只有30名工人,到1889年年初,已擁有職工4000多人。
而在1880年一1885年的短短5年中,德國就成立了112家化學公司,資本達9200萬馬克。到1889年,德國已擁有108家大型化工股份公司,總資本達33290萬馬克。化學工業生產也呈現出漢國開花、德國結果的一派繁榮最象。
通過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德國取得了比歷史上更進一步的工業發展成就,而南美漢國也借此機會,成為南美洲唯一一個,在整體領域,初步實現工業化的新興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