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小說上架兩年多以來,這周迎來第一次試水推薦位,希望大家多投票支持!非常感謝!(二合一大章)
盛夏時節(南美洲1月是夏天),天長夜短,太陽正當著頭頂方位,天氣炎熱,蟬蟲、小鳥喳喳得叫個不停,道路旁的新載柳樹葉子耷拉著,也像趕路返回的行人一般,疲倦、勞累。
穿過鄉間小路,不遠處是一座綠茵環繞、遍布水塘的沿海村莊。
村莊正南邊,一棟棟靠近青磚瓦房的橡樹底下,三三兩兩的農人坐在樹蔭或者屋檐石板下,一邊閑聊一邊望著煙囪中冒出來的白煙,心中估摸著飯菜做好的時間。
向前走過數十米,避開樹木的遮蔽,隱隱約約能夠看到一座十余米高、帶著尖頂屋檐的西式建筑,建筑上下兩層,下面一層是數間寬敞的房屋,上面一層是掛著西式鐘表的閣樓,約二十年前,華人剛剛在南里奧格蘭州落足的時候,這座西式建筑還是一座信徒眾多的鄉下教堂,只不過隨著傳教士的離去,教堂被政府接收,先是在前兩年當做兵營駐地,后來鎮子里建了個初級學堂,學生們缺乏上學讀書的地方,于是當時駐扎在教堂里的士兵們,便把教堂讓了出來,稍稍改造了一番,掛上大漢國的國旗,便成了井邊鎮第一初級學堂的學校。
最近十年,大漢國的經濟形勢越來越高,人口眾多的井邊鎮相繼在鎮子里建了兩座小學堂,原本那所由教堂改造的學堂,因為遠離鎮子中心,便被下派至新厝村,作為新厝村村立小學堂,而學校里的三五名老師,則主要負責新厝村和臨近幾個村子適齡兒童的教育和管理。
掛著赤紅國旗,留著尖頂屋檐、看上去有些奇怪的小學堂,見證了新厝村華人百姓二十年的歷史變遷,也承載了數百名在當地生活百姓的記憶。
老大楊光宗、老二楊光海、老三楊光中,以及三個年齡稍小一點的丫頭,都是在這座學堂里度過了童年的小學生涯。
走進村子,習慣性的抬頭張望著前方的小學堂,楊開富心中涌現出滿滿的幸福感。
楊氏一家祖上是地地道道的貧困農民,擱在他爹爹那一代,家里只有租種地主家的五畝薄田,每年秋收時節,上交五成田租后,剩下的糧食勉強足夠家里人糊口,而如果趕上收成稍稍差一點的年份,交完地租后,剩下的糧食根本不夠養活家里的五六口人,每當這種時候,楊開富的父親和母親,往往到縣城里找點活計,通過給城里老爺們打短工、零工,換取幾塊銅板,然后買上幾斤粗糧,挨過難熬的日子。
苦難的日子最難忘記,楊開富經常回憶到小時候到山上摘蘑菇、木耳、野菜充饑的經歷。
父親和母親到城里打零工賺錢,而家里四五個七八歲、八九歲出頭的孩子,為了給家里多找點吃食,往往幾個人一塊,帶上幾根木棍、、籃子,到離自家不遠的山林中尋找蘑菇、木耳、野菜、野果。
山里能夠實用的木耳、蘑菇數量因為經常被采摘的緣故,數量稀少,幾個孩子為了爭奪一叢蘑菇,不時會相互打架、斗毆,楊開富小時候就沒少和其它孩子打架,最早的時候,家里有一個大他兩歲的哥哥,每每打架的時候,都護著弟弟,可是后來因為誤食了一塊有毒的蘑菇,哥哥去世,沒了哥哥庇護,在與其他孩子打架的過程中,楊開富吃了不少的虧。
回想起小時候的事情,楊開富不禁為早逝的哥哥感到惋惜,如果哥哥沒有誤食毒蘑菇,平平安安長大后,和自己一塊移居南美,就不會有以往的悲劇發生。
相同的年代,不同身份、地位出身的百姓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當那些遠東地區的官員、地主豪紳們過著錦衣玉食、傭人成群的日子時,許多像楊開富一樣的貧苦百姓,卻掙扎在生存與死亡的邊界線上。
楊開富兄弟姐妹一共五人,哥哥和一個弟弟、一個妹妹相繼因為饑餓、貧困夭折,另外一個妹妹在七八歲的時候,因為家里吃不上飯,迫不得已之下,被父親賣給了城里一戶姓何的老爺做丫鬟。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當初父親把妹妹送給城里老爺做丫鬟的時候,楊開富也曾看到母親躲在屋子里偷偷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