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女兒都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但凡有一點辦法,母親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別人當女仆使喚。
楊開富當時雖然已經十三四歲,但是卻沒有能力做出改變,而現在情況又不一樣了,十六年前,當楊開富在南美本土剛剛穩定下來的時候,便拿出身上的全部積攢,跟著十余名相熟的本土鄰居,一塊回到了遠東,然后花錢把當時剛剛十三歲的妹妹贖了回來,接到南美本土生活。
十六年前,南美本土,華人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狀況嚴重,為了鼓勵華人適齡女子移民,政府不僅免除了五到三十五歲年齡范圍內,所有女性移民的移民費用,而且只要是這一年齡范圍內的女性移民,抵達南美本土后,不用經歷兩年的考核期,便能夠直接獲得正式國民的身份以及每人十到十五畝不等的土地。
借著政府頒布的優惠政策,楊開富把妹妹帶回本土后,來回花費的運輸費用,經過井邊鎮官員審核后,全部得到報銷,而妹妹也因為剛剛十三歲,不到十二周歲的原因,被送到掃盲學校,接受教育。
妹妹在掃盲學校學習了三年,學習結束后,
進入了新京府一處國營紡織廠,做了紡織女工,又過了兩年,妹妹十八歲那年,嫁給了一個現役的少校軍官,自此以后,自己和妹妹的命運都得到了徹底的改變。
現在,不僅唯一的妹妹脫離了苦海,過上了夫妻和睦的幸福生活,就連自己家的三個兒子也有有了出息。
“開富、光宗”,父親和自己為后代取的名字,蘊涵了對后代最直白的期望,開拓富貴、光宗耀祖,雖然自己沒能完成父親開拓富貴的期望,可是大兒子楊光宗,考上海軍軍官學校,當上了海軍校級軍官,擱在老楊家上下三代貧民背景下,也完全稱得上光宗耀祖了。
楊開富對現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滿意,大兒子前程光明,成家立業的事情在自己撮合張羅下,也有了眉目,而三個丫頭和一個兒子年齡還小,都處在上學的年齡,倒不用過早考慮她們以后的前程問題,除去五個孩子外,目前能夠讓楊開富上心的,只有二子楊光海,
老二過完年十六歲,年后五六月份要進行中級教育考試,考完試便要面臨高等院校選擇的問題。
以自己的觀念,還是希望兒子進海軍軍官學院就讀,畢業以后和大兒子一樣在海軍服役。
一家兩個海軍軍官,這對于一個普通的華人家庭而言,說出去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心中琢磨著二兒子畢業以后的學業選擇問題,不一會時間便到了家里。
“爹爹!哥哥回來了,哥哥帶回來了好多禮物!”
打開自家院子的大門,一個小小的身子撲進懷里,高興道。
“老大回來了?”
楊開富愣了一下,疑惑道:“往年不是要等到臘月二十七八才能到家嗎?今年怎么早回來了兩天?”
“艦隊今年有了新計劃,所以早放了兩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