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女不外嫁,漢兒娶胡女”,延續漢唐時期民間流傳的習俗,政府鼓勵華人男性迎娶白人、印第安女性為妻,而在漢女與非華人族群通婚事件上,卻設置諸多障礙,
首先,原本存在本土北部的少量黑人已經被全部遷移到剛果殖民地,漢女與黑人通婚的可能性,不僅從法律上被阻斷,在實際操作中,也不可能出現。
其次,原本居住在本土各地的印第安部落,大約有百分七十左右的人群因為種種原因消失不見,剩下不到百分之三十,總量約二十七萬的印第安人中,約有一半為印第安、白人混血后代,他們分散居住在本土各地,已經逐步融入華人族群中,而剩下十余萬印第安人主要分布在本土北部的原始森林和南部的巴塔哥尼亞荒原,地理位置偏僻,與華人接觸機會少,漢女嫁給印第安人的概率極其微小。
最后,也就是白人男性,分散居住在本土各個主要城市中,最有機會接觸到華人女性,但是在傳統文化影響下,極少有華人女性敢于突破族群隔閡,不顧父母反對嫁給白人男性。
而且即使解決了家庭的難題,如果過不了政府設置的種種障礙,華人女性想要嫁給白人男性,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漢國本土這種明顯帶有偏向性的政策,引起了很多白人男性的不滿,本來就有數以十萬計的白人女性被政府引誘著嫁給華人男性,白人族群內部也面臨著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的問題,接著政府又設置障礙,雖然沒有明確立法禁止華人女性與白人男性通婚,可是暗地里卻按照這個思路執行。
廣大的白人光棍們又不是傻子,當然能夠看出政府的不良用心,但是看出來又能怎么樣,暴動、造反又沒有那個膽子,前些年因為暴動、叛亂而發生的慘劇歷歷在目,沒有勇氣拿性命做賭注,數十萬白人光棍們除了不時發發牢騷,能夠做的也就是聽從政府命令,加快漢化融合速度,盡快把自己演變為一個長著白人面貌的華人,按照新潮說法,就是白種華人。
然后期望表現出色,得到政府嘉獎,進而迎娶一個白人媳婦,擺脫光棍的身份。
不過現實是殘酷的,本土地區男多女少的現象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不要說白人男性,就是很多華人男性也面臨著找不到媳婦的困境。
能夠娶到華人女性做媳婦,在本土白人男性群體中,概率很低,也只有像卡拉維拉斯家族這種在漢國政府內部混得開的少數貴族家族,有幸為后代找一個華人族群的女性做妻子。
席爾瓦一家屬于卡拉維拉斯家族旁系,作為一家之主的席爾瓦沒有承襲家族的侯爵爵位,他在巴西帝國時期,軍事生涯最高成就,也只不過做到巴西陸軍少將,手下掌管的部隊也都是一些戰斗力羸弱的地方武裝,可是舉家遷移南美漢國后,席爾瓦以西方貴族階層中少見得果決,全面切斷了與過去的聯系,放棄基督教信仰,全家改信太一教,強制命令家族成員學習漢語,飲食、出行、衣著打扮皆以本土華人為標準。
面臨重大抉擇時,第一次席爾瓦選擇留在巴西共和國守著足業過日子,而看到巴西共和政府昏招迭出、前途渺茫之際,他又選擇投奔投奔南美漢國,全面攀附漢國皇室,意圖在一個東亞人種為主的國家重整家勢。
站在席爾瓦的角度,不難理解他的選擇,歐洲中世紀時期,為奧斯曼效力的基督徒不知凡幾,改變原本信仰,投入奧斯曼懷抱的歐洲白人家族也不在少數。
奧斯曼乃至后來土耳其國民中,擁有希臘血統,或者原本就是改信過來的希臘人在君士坦丁堡地區普遍存在。
況且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在歐洲人眼中,算不上純正的白人,那么拋棄白人身份,主動融入另一個具有悠久文明,同時又朝氣蓬勃的南美大國,為家族和個人換取榮耀和地位,又有何不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