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類似戰國時期的魏國,秦國、趙國兩國類似歐洲的俄羅斯帝國和法國,
魏國強盛的時候,周邊國家聯合起來攻打魏國,魏國衰弱的時候,便會因為地處中央,遭受各國攻擊,逐步走向被瓜分的命運。
魏國因為沒有在強盛時期,抓住機會,奪取關中地區,給了秦國反超的機會,而德國也喪失了徹底削弱法蘭西共和國實力的機會。
魏國地處中央,很難一直保持對周邊國家的戰略優勢,德國地處歐洲中部,要想壓制法國的復仇,除了維持國家實力增長外,還必須尋找更多的盟友支持,
在國家發展期間,俄羅斯帝國是最有力的盟友,但是在法國經濟大票的誘導下,俄羅斯帝國越來越傾向于法國,而且因為俄羅斯與奧匈帝國的矛盾,德國俄羅斯帝國的關系受到的影響也越來越深。
歐洲之外,奧斯曼帝國是德國看中的盟友之一,拉攏住奧斯曼帝國,可以從側面牽制住俄羅斯帝國,拉攏住南美漢國,可以為德國本土工業發展,提供急需的海外市場。
漢國人口、工業發展迅速,漢國政府和民間每年向德國本土訂購的大量工業機械,為德國工業界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漢國和德國在新興領域上的技術交流,更提高了德國新興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為德國化工、電力、內燃機行業占領歐洲市場,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歐洲之外的國家和市場被英法瓜分殆盡,距離較近的奧斯曼帝國雖然土地廣袤,但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控制區為沙漠,本土資源匱乏、人口總量與南美漢國不相上下,但是工業發展水平遠遠比不上南美漢國,能夠為德國本土工業提供的市場份額有限,因此,在海外投資領域,南美漢國對于德國而言,具備無可替代的作用。
以德國近十年進出口數額舉例,1880年德國出口總額為29億馬克,進口總額為28億馬克。其中,對漢進出口數額占總額的七分之一,約為8.14億馬克,
1888年德國進出口總額增長至70億馬克,而
而其中對漢國進出口總額數量攀升至17億馬克,約占德國進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
漢國是德國第一大海外農牧產品以及農產品加工品進口國,同時也是德國第一大海外工業品出口國,在南美本土的外資企業中,德國資本占據了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的市場的份額,而對于德國而言,在漢德資占據了德國整個海外投資市場百分之七十二左右的比例。
無論是從經濟領域還是政治領域而言,德國與漢國的合作對雙方都有現實的好處,而且在漢國恢復了與英國的政治關系后,為避免漢、德兩方的關系受到英國人的影響,再次加強德國與漢國的聯系,在某些漢國比較在意的方面(比如留學生限制問題、1884年柏林會議問題),給予必要的解釋和一定程度的妥協,便是威斯特和駐漢國公使羅伯茨此行的主要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