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兩國間的交流和合作,大漢國一向保持著積極主動的姿態,只是不知道貴國政府,是否愿意就加強兩國民間合作、破除貴國民間百姓對大漢國留學生的誤會和偏見,做出實質性的舉措?”
李明遠并不滿足于德國公使口中的表面式敷衍,反問道。
“大漢國是德意志最重要的海外合作國家,腓特烈三世陛下、俾斯麥首相閣下還有德意志政府都非常重視與大漢國的合作關系。
腓特烈三世陛下和首相閣下都不想因為一些小小的誤會,影響到兩國皇室以及民間的友誼。”
德國公使再次強調了德國對于兩國合作的重視態度,隨即代表德國皇室和政府回應道:“大漢國是一個具有重要地位的南美大國,貴國留學生在德意志本土學習期間,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精神令人佩服,柏林大學、法蘭克福大學等數十所接收貴國留學生的學校,都對他們的表現很滿意,腓特烈陛下和首相閣下也認為,貴國留學生是是一個善于學習的群體,他們和貴國軍隊一樣,都有著接觸新知識、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和毅力,對于一群熱衷于學習現代文明知識的年輕人,德意志帝國愿意給予他們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機會。
在離開歐洲之前,首相閣下秉承著腓特烈陛下的旨意,已經將修改貴國留學生人數限制的提案呈交到帝國議會,相信再過一個月時間,貴國政府便能夠看到帝國議會通過修正議案的好消息。”
德國政治體制與南美漢國相似,德國皇帝的權力雖然因為本土各邦國君主和議會牽制,沒有李明遠掌握的權力大,但是作為整個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腓特烈三世仍然具有對政治議案的最終決定權,只要腓特烈本人堅持,即便議案在議會中遭到部分議員否決,最后也能夠依賴皇帝的權威,成功通過。
德國是一個傳統甚至偏向于保守的歐洲帝制國家,廢除留學生限制法案,允許大量漢國留學生到德國就讀,不可避免會遭到許多保守派勢力的反對,不過,在考量德國、漢國兩國間近二十年合作形成的經濟關系以及漢國留學生在德國本土的表現后,掌握中央權力的腓特烈三世和以俾斯麥為首的容克政治精英們,很快拋棄他們不必要的疑慮,果斷得做出了決策。
促使德國政府方面快速做出決定的原因說起來很簡單,一是南美漢國在德國經濟發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和極為重要的經濟市場價值作用,雖然德國人內心仍然具有白種人高人一等的驕傲心態,但是在現實利益面前,他們也不得不效仿拉攏奧斯曼帝國的方式,繼續拉攏南美漢國。
其次,漢國留學生進入德國本土學習,雖然招致部分激進白人份子的反對,但是因為漢國留學生生活范圍僅僅限制在高等院校附近的因素,留學生和德國本土白人沖突的現象并沒有上升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從另一方面考慮,總數超過一萬人,并且數量連年增加的留德學生,每年花費的資金可以為德國政府、學校帶來大筆收入,這必收入雖然無法與漢國、德國兩國的經濟合作產生的利益相比,但是也達到了一個足以讓德國政府無法忽視的程度。
最后,當然也是促使德國方面全面放開對留學生數量限制的直接因素,則是幾乎每一個留學生完成學業后,都會返回南美本土,不會賴在德國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