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傳統文化影響,學成歸國報效國家是青年學生出國留學的直接動力,每一個官派留學生都是經過詳細選拔后,才獲得的留學機會,在他們學成歸國之后,可以獲得進入政府和國營企業工作的寶貴機會,面對這樣的機會,幾乎沒有留學生愿意放棄,而對于民間自費出國留學生的學生而言,同樣需要經過政府審核一關,如果只是想要出國鍍金,進入一個不入流的德國學校混日子,即便逃過了最初的審查,但是在進入德國本土后,也會面臨被駐德國公使發現,驅逐出境的處罰。
一方面是學成歸國后,進入政府和國營企業工作,完成自身身份地位轉變的吸引,另一方面是強行留在德國,面臨白人歧視和被驅逐出境的風險,兩相比較之下,自然沒有留學生選擇逾期留在德國。
膚色不同的漢國留學生結束學業后便離開歐洲貴國,使得德國政府不用擔心因為華人過多,導致不同族群之間矛盾和沖突的激化,畢竟日耳曼族群偏向于保守,不像法國人那般,連殖民地上的非洲黑人都能夠接納。
本質上來說,這個時代的漢國國民傳統文化方面,比德國人更加保守,即便德國人像對待普通白人一般對待華人,他們也不大愿意留在德國生活,
南美本土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留在本土生活,有熟悉的文化氛圍,有安定的社會生活,而留在德國有什么呢?
德國的飲食習慣難以讓人接受,德國白人身上體味重,毛發多,不符合華人傳統審美觀念,至于德國女人的外貌,在德國國內都經常受到詩人的調侃,更何況其中符合華人審美觀念的女人,少之又少。
一方不愿意留在德國,一方不愿意接納,漢國留學生完成學業便離開的行為,除去了德國人的后顧之憂,而且在送走一批又一批漢國留學生后,德國方面又有了新想法,他們打算將留學群體的范圍擴大到軍隊中高級將領階層,想要通過影響中高級將領,進而將德國的影響力延伸到漢國軍隊上層。
德國公使把德國政府方面的意圖一個個顯露出來后,解釋道:“為消除兩國民間因為不了解產生的誤會,帝國政府希望與貴國公使館聯手合作,在貴國留學生主要聚集地區展開聯合宣傳活動,從而讓德意志帝國的國民們,能夠接觸到更多有關大漢國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知識。”
“很感謝腓特烈陛下和俾斯麥首相為兩國友誼做出的努力,為了加強兩國間的友誼,大漢國同樣愿意做出更積極的合作舉動。”
李明遠看到了德國人表現出來的誠意,回復道:“本土在未來十年內,將陸續開工建設四條干線鐵路,我希望德國方面能夠參與到這四條鐵路的建設工程中。”
沒有附加政治條件的鐵路建設工程,經濟利益有限,但是李明遠拋出四條鐵路建設項目卻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了李明遠對雙方合作的積極態度,因此,德國公使高興得答應了下來。
解決了主要的分歧點,李明遠將加強經濟合作方面的問題交給政府各部門執行,而在留學生事務方面,經過詳細討論后,兩國達成共識,決定由德國和漢國共同指派官員,組成留德學生事務委員會,負責管理留學生學習管理等方面的全部事務。
留學生事務委員會成立之后,便意味著執行近二十年的留學生發展計劃面臨巨大變動,原本限制漢國學生赴德國留學的限制問題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則是,只要經過漢國教育部和德國留學目的方高校組織的聯合考核,本土學生便能夠獲得寶貴的留學機會,而不用面臨之前達到留學資質,卻因為人數限制,無法出國留學的遺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