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國營企業中,鋼鐵聯合集團以及附屬的三百余家工廠企業,擁有各類員工2.6萬余人,產業工人1.5萬。(漢國鋼鐵聯合集團是一家系統性企業,依托煤炭產地建立,其中不僅有與鋼鐵冶煉相關的企業,像鋼鐵需求量極大的步槍、火炮、裝甲炮彈等軍工企業,也一并建立在產業基地內,附屬在鋼鐵聯合集團名下,接受軍方、政府、聯合集團三方共同管轄)。
新京造船廠名下有8000噸級軍用船塢一座(名義上可以建造8000噸級軍艦,一般用于建造7000至5000噸之間噸位的軍艦。),
、5000噸級軍用船塢2座、3000噸級軍用船塢3座。
擁有各類配套工業企業149家,各類員工3000人,產業工人2400人,
皇家造船廠名下有8000噸級軍用船塢一座
、5000噸級軍用船塢2座、3000噸級軍用船塢4座。
擁有各類配套工業企業162家,各類員工3200人,產業工人2500人。
興和造船廠兼顧民用輪船、內河蒸汽船建造任務,名下有5000噸級軍用船塢1座、3000噸級軍用船塢4座。
民用8000噸級船塢2座、民用5000噸級船塢4座、民用3000噸級船塢9座。
擁有各類配套工業企業194家,各類員工3500人,產業工人2700人。
四家國營企業的技術員工主要來源為歸國留學生和本土培養的中級技術院校畢業生,少部分為引進的外國技術專家、工人和早期跟隨外國技工學習的學徒工人。
漢國政府鼓勵民間工業企業發展,每年政府都會從國營企業中,選調出一部分技術工人,下放到民間工業企業中,為民間企業培養需要的技術人才。
輕工業、農業步哺育重工業發展,國營企業支撐民營工業企業發展,在政府實行的幾種不同類型工業行業之間相互扶持的政策下,漢國本土的工業體系才從一個數個行業,慢慢擴散到整個工業行業,并且這個擴散速度還在迅速加快,比如漢國的民用造船業,
1868年年底,漢國政府僅有繳獲的各型船只100余艘,總噸位不過2萬噸。
而到了1889年上半年,漢國遠洋運輸船只數量達到170艘,遠洋運輸船只噸位達到26萬噸。
用于遠洋運輸航行的船只噸位皆在1000噸以上,其中安裝并改用蒸汽機為動力的船只超過150艘。
與遠洋運輸船相比,雖然用于本土近海、內河運輸的船只噸位一般只有50到200噸,最大的也只有2000到3000噸,
但是因為本土各地水系發達,水上運輸行業對近海和內河運輸船只的需求量大,本土的近海、內河船只數量也超過了1000艘,船只噸位則達到12萬噸。
本土民用船只總噸位接近39萬噸,擁有大小航運企業500余家,雖然根據政府職能部門估計,隨著未來數年航運業競爭、整合力度加大,本土航運公司的數量將很快下降到200余家,
不過,民間航運公司根據市場規律,相互整合、合并,將一家家只擁有一兩艘船只的小公司整合、合并到一塊,即能增加公司的市場競爭力,也有利于本土航運業的健康發展,為此,本土政府并沒有插手其中,反而準備借著本土第一艘5000噸級遠洋輪船下水的機會,加大對民間航運企業的扶持力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