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光舊影,記憶定格。
拉普拉塔河口轟隆的蒸汽發動聲,將成為刻在移民們心中永久的記憶。
拉普拉塔河口是進入本土內陸地區的起始點,也是海外移民抵達本土的最大終點站。
百分之四十左右的海外移民在這里踏上南美的土地,然后通過巴拉那河水上支流和長安—松江鐵路干線,分散到本土廣袤的土地上。
送走一艘艘懸掛英國國旗的大型輪船,
迎來一批又一批滿載海洋漁產品的拖網漁船,在拉普拉塔入海口繁忙的水上航道上,
大漢帝國又以它堅定而又寬廣的胸懷,迎來了一只由六十余艘大中型遠洋運輸船組成的遠東移民船隊。
經歷近兩個月的漫長海上航行、熬過顛簸、無趣的船艙生活,眼看著即將抵達最終的目的地,運輸船上的移民們都興奮得跑到甲板上,舉目眺望大洋盡頭,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國土。
之所以說熟悉,是因為在抵達南美之前,他們已經從周邊的鄰居、好友那里,了解了許多有關南美漢國的風土人情,像什么南美漢國遍地都是生長著小麥、高粱、水稻的田地,山林、草地中的牛羊數不勝數,那里的百姓家里都堆著小山一般的糧食,他們每天都能吃上大米熬制的米飯,根本不用擔心受餓。
在閩南、江浙、兩廣乃至北方沿海地區,到處都流傳著種種有關漢國的神奇傳說。
從來沒有出過遠門、沒有踏出過生活周邊一百公里之外的百姓們,最初聽到這個傳言時,并不相信,他們只是把這種話當做一個奇聞趣事,因為根據他們固有的經驗,一年辛辛苦苦為地主老爺們耕種土地,每一天能夠吃上兩頓粗鄙的窩頭、餿食,便是難得的幸福生活,像傳言中的那般,每天都能吃上精致米飯、饅頭,三五天吃上一次肉,簡直是神仙過的日子,普通老百姓平時當做笑話聽聽還行,指望這種好事落在他們身上,幾乎沒有可能。
身處世界兩端,再加之清廷治下地區的封鎖落后(1890年代官辦私營工業企業只有100多家,封閉程度可想而知。),
不僅普通老百姓不了解南美漢國真實的經濟、生活水平,便是那些自詡精通洋務的官員,對南美漢國的真實情況也是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