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或者了解過南美漢國些許情況的百姓,在遠東大陸地區,不到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不過,僅僅是這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口比例,也為本土帶來了遠超運輸能力負荷的移民人口。
每年接納40萬至50萬移民,更多的海外移民被安置到宋卡、蘭芳等地,
龐大、壯闊的出海移民浪潮改變了南美漢國的人口結構,同樣也改變了近千萬遠東華人的命運。
運輸船只靠岸停泊,一個個面黃肌瘦、瘦骨嶙峋的移民排成長隊,在負責移民事務的政府官員指引下,有序轉移到岸上修整、歇息。
距離拉普拉塔入海口不遠,松江府近海港口所在地,為了安置、轉移數量龐大的移民,當地政府在港口方圓二十公里范圍內,建造了總計十余萬棟獨立磚瓦房,并且配備有足夠一次性接納20萬移民短暫居住、修整所需的生活、醫療物資。
吸收華人移民是和鼓勵生育、興辦教育、發展工業并列的基本國策,
漢國政府大力吸收、安置華人移民,不僅是出于本土發展所需,更是出于對民族、國家的道義和責任。
看著船上走下來的一個又一個四五歲、七八歲的孤兒,看著他們懷抱著更加稚嫩的弟弟、妹妹的害怕、恐懼神情,但凡一個有良知的熱血青年,都不會放手不管。
漢國皇帝對于救濟、撫養大陸失孤幼兒是出了名的重視,而那些剛剛從軍事院校畢業,以普通水手的身份進入遠洋運輸船隊進行一年實習期的海軍青年軍官,更是把皇帝的教導、理念當做信仰,每次跟隨移民船隊返回后,都仿佛成了打了雞血的斗士,一個個熱血激揚,渾身上下充滿了用不盡的勁頭。
按照陸海軍那群青年軍官的說法,這個叫民族責任感、叫做赤誠的愛國心,在他們眼里,每一個遷移到南美本土、失去父母的華人孩童都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看到他們移民之初的可憐模樣,他們心中即難過、自責,也更奮進、熱血!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失孤幼童是遭受苦難的一代,青年軍官們有責任和義務為國家崛起奮進,他們不愿意看到失孤幼童經歷過的事情在他們后代的身上重演!
松江港海軍軍事基地青年軍官日常掛在嘴邊的話出現在腦海中,漢國興和造船廠副廠長牛尚周起初并沒有太過深刻的理解,但是在親眼看到一個個失孤幼童害怕、無助的眼神以及他們糟糕的身體狀態后,牛尚周的心情也產生了劇烈的變化。
牛尚周(1861年生,第一批留美幼童)出生于南方富裕家庭,少年時便按照清廷指令,到美國留學。
因為少時離家的緣故,牛尚周對于故鄉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情況了解的并不多,后來,1881年,留美幼童計劃中止,牛尚周與徐之宣、鄺榮光、譚耀勛等人接受漢國招攬,相繼返回南美本土,之后,又經歷五年留德學習,1887年再次回國,被派遣至興和造船廠工作,由此,與興和造船廠附近海軍基地的青年軍官們接觸漸久,牛尚周對清廷落后統治的根本原因以及遠東普通百姓生活的艱難、困苦的理解也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