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1月7日上午,美國遠征艦隊航行至達連灣,上百艘各式艦船,威風凜凜得排列在海面上,開始對哥倫比亞沿海城市艾利甘迪進行短暫的“友好訪問”。
當天下午,趁著遠征艦隊抵達哥倫比亞北部沿海地區,炫耀武力的時機,
美國駐哥倫比亞公使威廉·伊頓錢德勒專程前往總統府,拜訪哥倫比亞總統,并提交了一份外交照會,外交照會主要內容如下:
1恢復1869年美國、哥倫比亞兩國簽訂的協議,將巴拿馬運河開鑿權交還給美國,雙方簽訂租借合約,將巴拿馬運河連同沿岸4公里范圍內的土地租借給美國,租期100年,租金每年60萬美元,期滿后可續約。
2對通過運河進入哥倫比亞國內的美國商品,免征收進口關稅。
3美國享有在巴拿馬地峽租借地區,建立陸海軍軍事基地的權力,軍事基地交由美國海軍陸戰隊負責,哥倫比亞享有租借地區的治安管理權,可派遣人數1000人以內的警務人員,維持運河區日常治安,不得干涉美國駐軍和運河運營管理。
4美國軍艦不需要向哥倫比亞政府報備,可以隨時通過運河,戰爭爆發時,美國有權對交戰國和交戰國盟國實行關閉政策,禁止敵對國家軍艦、商船通過運河區。
面對遠征艦隊架在門口的威脅和美國公使赤裸裸的軍事訛詐,哥倫比亞政府無計可施。只得向西方列強國家求助,以保證巴拿馬運河獨立和自主的地位。
1月8日,哥倫比亞外交部長邀請英國駐哥倫比亞公使史密斯·湯普森、法國駐哥倫比亞公使奧里奧爾、德國駐哥倫比亞公使約阿希姆以及漢國駐哥倫比亞公使周長齡等人,就巴拿馬運河開鑿問題,召開商討會。
前往哥倫比亞外交部政務大樓的路上,在德國公使約阿希姆的邀請下,漢國駐哥倫比亞公使周長齡與對方同乘一輛馬車。
1882年,《排華法案》頒布之后,加拿大也頒布了類似限制華工數量的法案,原本位于海地托爾蒂島,為遷移美國、加拿大、古巴等地華工服務的移民據點,因為華工數量迅速減少,而逐漸失去了意義,再加上美國勢力南拓,對托爾蒂島移民據點的軍事威脅,因此,在北美華工基本遷移完畢之后,1885年,漢國撤離了最后一批滯留海地的華工和政務人員,然后將移民據點,轉讓給德國人,作為德國與美洲地區商業往來的貿易據點之一。
受漢、德兩國日益緊密的貿易關系影響,德國在美洲地區的經濟利益相比歷史同期,進一步提升,1890年年初,德國對漢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至19億馬克,在漢國本土投資規模增長至近百億馬克。
伴隨著漢國工業、經濟、商業、農業等領域的高速發展,重倉投資的德國資本也賺取了可觀的利潤。
投資得到高效回報,手中可用資金總量進一步增長,嘗到海外投資帶來的甜頭,德國政府和資本家們,便把目光擴大至美洲其他地區。
從1879年起,德國開始加大對美洲地區的投資和擴張力度。
在南美洲北部,德國工商業資本大規模進入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兩國,至1890年年初,
德國每年對哥倫比亞進出口貨物總量達到249船次,貨物總噸位21萬8200噸。
對委內瑞拉進出口貨物總量達到671船次,貨物總噸位51萬3200噸。
德國在委內瑞拉投資總額將近4億馬克,是僅次于英國、美國的委內瑞拉第三大投資國和第三大債權國,同時,德國還控制了委內瑞拉七分之一左右的貿易份額。
在南美洲南部,德國資本進入智利、玻利維亞、秘魯等國,與英國、美國資本共同角逐、競爭,并且成功從英國、美國兩國手中,搶到三條鐵路干線的修筑、運營權,以及十余座鐵礦、銅礦、鋁礦等礦產資源開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