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亦開始頻頻遣使去尋三郡烏丸各部大人,以及早就成為了魏國附義王的鮮卑大人軻比能,商議共盟攻魏的事宜。
這便成為了魏國曹叡的憂患之一。
雖然郭淮與田豫在西東二線皆大勝,讓他終于緩了魏國屢戰屢敗的那口氣。
但北方戰線烽火將起,不由讓他心力憔悴。
因為他的第三子,不滿周歲的曹殷,又夭折了。
這讓整個中原腹地,都在暗中議論著逆蜀賊子譙周宣揚的“曹丕篡漢遭天譴”的天命之說,魏國各州郡都在人心動蕩。
這也不能怪那些人茶余飯后。
事實勝于雄辯。
既使是曹叡自己,在夜深人靜獨坐之時,都隱隱在心中嘆息過。
只不過,開弓沒有回頭箭。
他既然是魏國的天子,就沒有軟弱的理由,對局勢的動蕩也要盡心去安穩。
所思慮的辦法,同樣是想殺雞儆猴。
乃是私下作詔書去問計大司馬曹真與大將軍司馬懿“是時,遼東可伐否”
打算用誅滅遼東公孫淵這個將欲作亂者,威懾北方戰線的烏丸及鮮卑各部不敢擅動。
至少,也要讓他們數年內不敢叛魏。
大司馬曹真以為可伐。
他覺得郭淮大敗李嚴后,逆蜀短時日不會再攻伐涼州;就算攻伐,以金城郡的險要及大勝之銳,也無可憂慮。
而關中由他親自鎮守,更是固若金湯。
是故,便讓天子曹叡無需擔憂西北線的戰事。
至于大將軍司馬懿,他不僅贊同了,還暗中歸去了雒陽面君,請命親自領軍去攻伐。
其一,乃是魏國需要一個安穩的北方,好安心應對結盟的逆蜀與逆吳。正好趁著此二國剛剛受挫的機會,率先去將遼東討平了。
另一,是不需要擔憂荊州的安危。
東吳陸遜沒有太強的進取之心,而且夏侯儒可代替他鎮守。
對,夏侯儒復起了。
郭淮大勝后,上表雒陽廟堂時,還將此戰的首功推給了夏侯儒。聲稱此用羌人首領柯吾詐降的計謀,乃是夏侯儒所遺留的。
雒陽廟堂皆議,夏侯儒先敗后設謀,功過相抵,應當復職。
有了兩位托孤重臣的肯定,曹叡也正式下定了決心。
乃聚攏士卒、籌備糧秣,打算以司馬懿為主將,領軍四萬前去遼東伐之。
且此事十分隱秘。
全是依了司馬懿的所謀。
棄了幽州刺史王雄、對邊疆無比熟悉的宿將田豫等人不用,以免打草驚蛇;又以各部兵馬調防為由,暗中將大軍匯聚在幽州右北平郡,意圖出其不意。
就如昔日他長驅攻打孟達時的兵貴神速。
自然,孫吳與魏國的此些事請,駐軍在平襄城的鄭璞并不知道。
他此刻也在趕路。
丞相諸葛亮作書,私召他一人歸漢中議事。
所議何事,書信中并沒有詳言,不過鄭璞隱隱能猜得到。
因為李嚴歸去成都了。,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