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調撥三千士卒給毌丘儉,讓他合兵四千繼續留在遼燧城外監視著。
而且司馬懿還玩了把破釜沉舟。
渡過遼水后,便下令將所有船只皆鑿穿沉河了。
聚眾而誓,曰“若不滅逆賊公孫淵,我等皆死于遼東諸君,我等跋涉數千里而來,已無有退路博功名盡在今日,當殊死戰”
亦讓魏軍將士皆號乎死戰,士氣如虹。
而公孫淵那邊,則是因為得知的軍情不對等,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最初,守備遼燧城的心腹卑衍,遣人送來曹叡的詔書時,讓他十分欣喜,當夜便把酒歡宴至旦。也沒有想到魏軍有異動,亦沒有聚攏將士。
相反,他還將不少軍吏遣往他處,為魏國雒陽權貴求購的物品奔波呢
待到卑衍遣人送來遼燧城遭襲時,他才大驚失色,忿怒之下還出了個昏招。
他將襄平城的半數兵力,萬余步騎交給另一心腹部將楊祚統領,趕來支援遼燧城。
其中,這萬余步騎里有約莫五千步騎,乃是昔日跟隨袁尚兄弟遁入遼東的舊部及烏丸人。
這五千步騎,吹響了遼東大勢已去的號角。
當楊祚領著他們急行而來時,正好撞見了渡過了遼水的司馬懿本部。雙方兵力本來就不對等,且魏軍正士氣高昂,讓楊祚不可避免的一觸擊潰。
恰好,雖司馬懿來遼東的兵馬中,就有昔日魏武曹操遷徙入冀州的烏丸突騎。
在魏軍擊潰楊祚時,他們便以系出同族號乎同族之人投降,讓那五千步騎皆當場倒戈。反正公孫家是殺了他們舊主袁尚、袁熙的仇讎,且并吞他們以后,也不曾對他們客氣過,臨陣倒戈毫無心理壓力。
就連主將楊祚,見大勢不可為之下也投降了。
剩下的事,那就簡單了。
收納了俘虜的魏國大軍,一馬平川,長驅至襄平城都遇不上抵抗。
而這時,公孫淵還沒有從其他郡縣招來多少兵馬呢
覺得無法抵抗、大勢已去的他,便遣出使者向司馬懿乞降,聲稱愿意把兒子公孫修送至洛陽為質,且讓魏軍進駐遼燧城,以及讓雒陽來任命遼東四郡的官員僚佐。
但走了數千里而來的司馬懿,怎么可能允許他投降
連使者都沒有心情去見,就下令將之斫下首級,讓副使帶回去。
然后下令各部士卒圍城造土丘,修筑攻城塔及架上霹靂車,準備攻城。
如此作態,讓城內軍心大亂。
公孫淵見到使者首級時,便知道司馬懿是打算將自己滅族,也知道以城內這點兵力無法守住城池。
抑或者說,他擔心過了幾天,會被麾下將首級砍了拿去投誠。
是故,趁著魏軍沒有徹底圍困城池之際,他攜子公孫修在數百親衛騎兵護衛下,從南城門殺出,往樂浪郡逃去。
就是可惜了,半路便被司馬懿遣騎兵追上,誅。
割據稱雄了數十年的遼東公孫氏,就此灰飛煙滅。
xbiqu,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