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扼守各縣的守軍,巴蜀是不可能有援兵了。
而且此乃陽謀。
是曹真倚仗著魏國雄厚的戰爭底蘊,因地制宜做出來的決策,基本無解。
至于鹯陰塞,曹真讓河西督將魏平去將功補過。
或是說,當魏軍大舉進入隴右后,遠在河西的鹯陰塞便變得無關緊要了。
夏侯儒與郭淮若是能攻下祖歷城池,鹯陰塞就淪為孤城,魏軍只需要遣兵在旱平川上落營,便可坐等城塞內的漢軍糧盡而自滅。
但魏平還是領著大軍來攻了。
一方面,鹯陰塞是在他眼皮底下被奪走的。
若是不奪回來,他覺得愧對雒陽廟堂以及大司馬曹真的信任,亦覺得無法面對自己的內心。
他年紀也高了。
已經背負著失去蕭關的遺憾了,不想再帶著失去鹯陰塞的遺憾離世。
另一緣由,則是時間耽誤不起。
以河西走廊的局勢,不允許魏國失去鹯陰塞太長時間。
沒有絲路貿易利潤的羌胡部落,會因為時間的拖延,生出想背叛魏國的恣睢之心。
同樣,“邊人治邊”政策執行后,河西各郡太守及豪右為了鞏固自身權勢,都大舉擴私兵或是收徒附;而軍資所耗以及安頓私兵部曲家眷的錢糧,一大部分就是仰仗著絲路的利潤。
他們也等不起。
鹯陰塞是沒有黎庶的小城。
歷來儲備的糧秣,至少是足夠一年的用度,甚至更久。
一年之后漢軍會不會糧盡,他們不知道;但他們知道,自己糧秣及資財的儲備,肯定無法堅持一年。
源于割據的野心,他們是不可能遣散私兵部曲的。
唯有的辦法,便是撕毀魏國縱容他們權勢的默契,不再對魏國戍守在河西走廊的將士供應糧秣及輜重。
只是如此一來,失去了魏國權威庇護的他們,也會迎來其他人的覬覦。
那些在“邊人治邊”政策中沒有得到利益的野心家,會聯合起來推翻他們,重新制定規則。
是故,出于雙方都盡力避免的后果,魏平督領著四萬大軍而來。
隸屬魏國的將士不過五千,其余著皆是河西四郡太守和鄉縣豪右的私兵部曲,以及得利的羌胡部落族人。
不過,守備鹯陰城塞的漢軍,卻沒有畏懼。
不管是柳隱督領的蜑獽軍,還是從后將軍袁綝分出來的閻宇部,都是久經沙場的老行伍了。
無論魏軍來多少,都要受限于鹯陰城塞地勢限制。
城塞的受攻面,僅容下三四百士卒并肩
哪怕是入冬后河面結冰,讓城塞多一面受攻,依舊無法容下千人進攻。
畢竟前番夜襲奪塞的是姜維,漢軍不可能忘了亡羊補牢。
領蜑獽督軍且加雜號將軍的柳隱,站在城墻眺看敵情,看見烏泱泱而來的魏軍時,不由拊掌大笑,對著身側的張苞謂曰“我嘗有嘆,自身每戰皆不逢時,一年及終亦難覓尺寸軍功。不想,今竟不期而至也”
xbiqu,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