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因從魏國的角度出發,他不能容蜀軍完整無缺的歸去。
如今魏國的戰略先機已然不存,若不趁著蜀軍入關中時與戰,與之拼士卒損耗,日后魏國恐再無出隴右的機會
對
戰事局勢進展至今,他唯有最后一博,方能確保魏國的戰略目的達成了。
只要能將蜀相諸葛亮督領的三萬兵馬重創,哪怕他麾下六萬大軍十去七八亦在所不惜
因為地小民寡的逆蜀,一旦喪亡了兩萬將士以上便會傷筋動骨,數年之內都不能恢復元氣、無力扼守從漢中至河西的漫長防御線。
但魏國卻不然。
“士兵制”父死子續,兄死弟及,補充兵力并不會有捉襟見肘的困境。
至多,他冒著觸犯世家豪族的利益上表雒陽請天子曹叡,嚴查隱戶、徒附與佃戶,將囚徒、贅婿以及商賈賤籍之人強令編入行伍便是
另一層緣由,乃是近日荊州的軍報頻來。
倒不是賊吳歷經大敗后,今歲之年尚有復來入寇的勇氣。
而是孫權不僅在武昌親自收割稻田,且還親臨江陵城饗戍守將士、頻頻輕舟逆沔水而上觀看魏軍襄樊二城的防御與屯兵地。
此舉傳達的意圖很明顯。
彼賊子孫權乃是見魏國動用大軍在關中與逆蜀對峙,以致荊襄防線空虛,故而再度躍躍欲試想從中取利。
比如,以精銳水師橫在襄陽與樊城之間斷魏國北援,以便后方的將率縱兵擄掠黎庶而歸。
不需要質疑江東無法做到這點。
一來,魏國荊州防線兵力委實空虛。
另一乃是先前的戰事,江東喪損的將士皆步兵,水軍因無有機會臨戰故而無有折損。
再者,夏秋之交江河水位暴漲,孫吳只需派遣七八千水軍便可達成目的了。
論堂堂正正的軍爭,孫吳戰績不佳。
但小打小鬧、圖蠅頭小利的行徑,江東乃輕車熟路。
故而,司馬懿欲追擊漢軍,亦很好理解了。
竭盡全力拼掉逆蜀的戰爭底蘊,令其防線難守備周全,為魏國日后兵出隴右創造機遇、對雒陽廟堂與天子有所交待
且以這種不吝兩敗俱傷的戰法,順勢威懾下孫權,讓他不敢再有非分之想。
思有決,司馬懿便鳴鼓聚將。
將天子曹叡賜予的黃鉞置于將臺上,許下豐厚的斬獲賞賜與宣臨陣不前必斬的軍法,以激勵將士銳氣與敢死之心。隨后,以牛金督領萬余人為前驅,自引大軍在后,浩浩蕩蕩的往斜谷口進軍。
此時,漢軍亦是歸師至此。
得聞斥候來報,故意放慢歸師速度的丞相,當即暢懷不已。
原本,他都以為司馬懿不會追擊了,不想在最后一刻卻是柳暗花明
亦不耽誤。
乃命宗預與胡濟兩部將輜重糧秣先護入褒斜谷、命孟琰督虎步軍在斜谷口嚴陣以待;張嶷部在斜谷中步步設防,接應且戰且退的孟琰。
而自身則是將大纛立在孟琰部的后方,等待司馬懿率軍抵達后再徐徐而退。
好讓魏軍貪功、鍥而不舍的追擊。
7017k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