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璞頷首而應,“劉君,我意所指者乃前漢盛軌,爵酂侯之傳承也。”
酂侯,乃是被譽為前漢“開國第一侯”的蕭何。
而鄭璞所言的盛軌,乃是指前漢歷代帝王都不曾忘卻蕭何的功勞。
如蕭何的子孫繼承爵位后,不乏無子或坐事等緣由被除爵,但如高后、文帝、景帝、武帝、宣帝與成帝等人皆曾詔令另尋蕭何之后復爵酂侯;一直待到前漢被王莽篡奪滅亡后,世間方不復有酂侯。
也就是說,終前漢一朝,對蕭何是真正做到高皇帝劉邦白馬之盟的“國以永存,施及苗裔”這句話了。亦然,鄭璞乃是勸說天子可效仿前漢故事,將丞相的殊勛恩榮于后人、與國同休戚。
“前漢之盛軌,如蕭何故事啊”
這次,天子劉禪喃喃自語,神情頗為意動。
而鄭璞見狀,便又趁機加了句,“劉君,若效蕭何故事,可全先帝與丞相的君臣佳話,亦乃今之盛軌也”
“咦,此言何解”
不出意外,天子再度催聲。
鄭璞亦不怠慢,朗聲說道,“先帝有高祖之風,舉國托孤于丞相;而丞相受命以來鞠躬盡瘁、矢志不渝,此非君臣佳話、今世之盛軌乎且劉君受先帝遺命,以父事丞相,心神終無貳,亦可當得盛軌之贊也”
“子瑾此言有謬矣有謬矣”
聽罷,天子雖喜笑盈腮,但也連連擺手,“盛軌之贊,先帝與相父可當之。我何德何能,安敢附驥尾邪”也終于釋懷,不復強求加九錫之念,“如子瑾所言,為不增相父之擾以及不令宵小之徒非議相父清譽,九錫不加也罷。”
“劉君之言,恕我不能茍同。”
但不料,鄭璞露齒一笑,反駁曰,“九錫不可加,一錫尚不可忝邪先帝命劉君以父事丞相,是為君臣一體也劉君入丞相之宅,猶歸自家,何不以朱戶賜之”
“大善”
天子聞言大笑,撫其背而言,“子瑾知我也哈哈哈”
事有定論,天子暢懷。
亦不復言朝中之事,改為與鄭璞敘話久別之情以及即將北巡的瑣碎。
少時,一聲傳報打斷了他們的言笑宴宴。
“啟稟陛下。”
只見原本在遠處恭候著的近臣王化,已然近前十步內,躬身請示道,“方才趙督領遣人來請示,聲稱傅僉、魏容二人皆步射十中、騎射九中,不分伯仲。故請陛下決斷或陛下增一賞賜之物乎或令彼等以百步鵠再比較乎”
“將門虎子,如是也”
聞言,天子擊掌而贊,神情一點都不意外。
因為此番與會的三十余功勛子弟中,數傅僉與魏容最年長。
且他們二人都曾在隴右或涼州臨陣殺敵,早就有了斬首之功,弓馬自然要比留在京畿的功勛子弟更嫻熟一些。
贊罷,天子沒有當即對王化作示,而是側頭對鄭璞笑謂之,“子瑾被逆魏號為魏之大患,威震敵邦。今恰逢其會,不若出佩劍作賞,以帥厲我大漢后進奮勇報國如何”
“不妥。”
鄭璞不假思索便回絕,“此乃劉君之事,且江東所贈之物我盡攜來矣今身無余財,劉君莫難我”
“哈哈”
不由,天子忍俊不禁,回頭囑咐王化道,“我在此營中尚有一短戟,去取來作賞賜之物罷。”
“唯。”
王化領命而去。,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