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魏吳已然確鑿了出兵,但攻勢一直遲遲未開始。
對于魏國的夏侯霸而言,他臨發前被天子曹叡與雍涼都督司馬懿叮囑過了,此番出兵策應江東,乃是為了促成接下來真正攜手攻蜀的基礎以及讓逆蜀陷入戰事中更久,行軍不必過于倉促,一切以保全自身為上。
而吳國同樣抱著類似的心思。
他們需要等夏侯霸部進入子午谷了,確鑿漢軍不會再復從關中調遣兵力取道漢中來支援東三郡戰事了,才會正是發起攻擊。
其中,陸遜與孫權還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緣由。
在上庸郡的唐咨部,雖然在仲秋八月被困在城內了,但作為抵御巴蜀的前線,城內的糧秣仍可支撐到明年春耕。
如此,救援倒不必焦灼。
至于萬一唐咨部軍心不穩、在糧秣未耗盡之前被攻陷了嘛
也無所謂了。
事情都是有利弊兩面性的。
若是上庸郡陷落,江東受限于被圍點打援的困境亦然不復,反而可以退兵入襄陽城,讓漢魏兩方自爭斗去。
時間在魏吳雙方各有心思中,來到了仲冬十一月末。
夏侯霸部終于抵達了子午谷的南出口,昔日魏武曹操設立的安陽縣石泉縣。
谷口處正好乃是池河折道向西匯入沔水處。
若不出谷,是極容易扼守的,蓋因池河匯入沔水還需數里的距離,但也很難威脅到漢軍轉運輜重糧秣的水道。
除非他領兵前去入沔口駐扎。
當然了,夏侯霸自然不會多此一舉。
他一路戒備森嚴的督兵趕到后,乃是直接在谷口修筑防御工事,將入擾變成了前來守御。
不過,他并非什么都沒有作。
在派遣斥候探析西縣與上庸一帶的軍情,得悉此間無有漢軍扼守后,便第一時間讓使者潛入上庸城,給唐咨帶去天子曹叡的詔書。
詔書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內容。
一者,乃是分析利弊。
如聲稱唐咨部如今已經是身陷死地了,吳國即使傾力來救,但也會受限于山川地形等因數難以成功。
另一,則是利誘。
曹叡想讓唐咨帶著麾下士卒歸魏。
聲稱只要唐咨愿意,那么他先前在利城郡叛魏入吳的過往,便隨著時間流逝而消逝罷;夏侯霸部會拼盡全力接應他從子午谷入關中的。
且唐咨入魏國后,督領本部士卒如故,官職與爵位都會比在吳國是升一級。
亦是說,魏國讓夏侯霸督兵入子午谷的最大緣由,就是看重了唐咨督領的五千余精銳。
是的,精銳。
作為守御巴蜀第一線的城池,唐咨麾下將士在吳國各部中名列前茅。
最后,則是寬慰。
聲稱唐咨入魏后無需擔憂留在江東家卷的安危。
如今吳國被巴蜀所伐,南線戰事已然一敗涂地,孫權亦無法接受北線再迎來慘敗而歸。
故而,此時江東不敢撇開魏國這個臨時同盟。
同樣不敢拒絕魏國索要唐咨家卷這種不算過分的要求。
彼孫權有勾踐之忍嘛
唐咨看罷詔書后,好一陣恍忽。
他先前已然從江東使者口中得悉,吳國會傾力來救上庸城池的消息了,亦迎來過漢軍的遣人來說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