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再迎來魏國的
于不知覺中,他竟然成為了三國博弈的焦點、競相爭取的對象。
但人貴有自知之明。
唐咨再短暫的心情復雜后,便婉言謝絕了魏國的使者,聲稱復入魏之事對于被圍困了數月的他而言乃是始料不及,更是猝不及防。
故而,一時間無法給予魏國答復。
且投降這種事關所有將士命運的決定,并非乃他一人可獨斷。
比如城內副將兼領監軍之人,乃是孫氏的死忠,同樣能影響一部分將士的決定。
若是無法與副將達成共識,那么他即使愿意復入魏,亦會因為副將的反對而自相殘殺,令從子午谷入關中的計劃成為泡影。
畢竟,漢軍的丞相部就在駐軍在堵水河谷的南端。
上庸城若是內訌了,根本無法瞞過漢軍。
亦會被漢軍聞訊來奪城與追擊
唐咨的這個理由,令夏侯霸有些投鼠忌器。
蓋因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他是不愿意與漢軍鏖戰的。
并非畏懼。
而是此舉與天子曹叡的叮囑違背。
再者,戰事爆發,士卒必然會迎來傷亡。
招降唐咨部本來就是為了給魏國增添兵力,但以喪亡魏國士卒作為代價,且還無法估計唐咨能引多少士卒入魏,自然就是得不償失了。
對此,夏侯霸與副將蒲忠商議了一番,無法決斷。
便依著唐咨所言的需要時日考慮、復遣使去寬慰不急于一時,隨后便遣人歸去關中稟給司馬懿。
這種事情,就讓上位者思慮去罷。
但他不知道的是,唐咨給魏國的回復不過是搪塞之言罷了。
城內副將兼監軍根本就不是孫氏的死忠
而是昔日與他一起舉兵叛魏的鄉閭
況且,就算是城內副將乃孫氏死忠那又如何
他在部曲私有制的江東掌軍征伐將近二十載了,本部士卒早就“知將而不知君”了
若是他決意入魏了,孫氏死忠也好副將兼監軍也罷,膽敢不從者一刀梟首便是,還能阻攔他的決策不成
再者,他本是徐州人士啊
之前舉兵叛魏,亦是因為魏國早年對徐州的屠戮以及沉重的賦稅徭役啊
若復入魏,他尚有何面目見鄉梓父老
而之所以他與魏國虛與委蛇,乃是為了拖延時間。
不管怎么說,魏軍只要在子午谷一日,多多少少都能為吳國牽制一些漢軍,且也能給予身陷孤城的士卒們一絲希望。
抑或者說,他仍對吳國抱有希望。
他入吳許多年了,孫權待他并不薄。
故而,在江東已然盡最大能力驅兵來救援的情況下,他并不想背叛江東。
此算是他報答江東此些年的厚待罷。
但若是江東救援不利、上庸亦糧盡了,那他就唯有“順勢而為”了。
且到那時候,他不管投魏還是歸漢,孫權皆不會罪責他的家卷。
軍律嚴苛如魏國,都有“被攻過百日而救不至者,雖降家不坐”之說。他堅持不止百日且是到糧盡的最后一刻了,吳國有何理由追責呢,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