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如今的他,終于知道為何漢軍一直與魏國拼消耗了。
亦知道,斥候將漢軍從郿縣殺來的消息傳到他手中之時,這支奇兵同樣也將趕到戰場的消息,傳到了魏延軍中。
亦是說,秦朗引兵來與他會合了,亦不能逼退魏延部、順利罷兵歸去的。
甚至魏延部已然在做追擊部署,以及傳令給郿縣的漢軍做好提防魏軍突圍的準備了。
試問,倉促罷兵、人心惶惶的魏軍,在鑿穿了魏延部后,還有余力再次沖破郿縣漢軍的攔截歸去長安嗎
司馬懿不報有希望。
且退一步而言,秦朗留下兩萬將士斷后,能擋住吳班與姜維以及趙廣部的追擊嗎
或許,彼等看到秦朗引兵離去之時,就會全軍壓上,只需步卒便可將魏國的斷后之軍牽制住,讓趙廣部的騎兵得以分身追擊了
到時候,魏軍同樣會被追上。
而若是分出虎豹騎遏制趙廣部的追擊,則是會陷入沒有騎兵沖破漢軍攔截的困境,同樣難逃大軍潰敗的命運。
如此,何必多此一舉呢
所以,本就抱著“功弗成、當死國”之念而來的他,此時心中也有了明悟。
對
他要親自斷后
唯有以他如今督領的兵馬盡數留下來斷后,才能為秦朗那邊爭取到一縷歸去的希望。
因為他乃魏國碩果僅存的輔政老臣,是雍涼都督
只要他不退,魏軍將士就不會覺得敗局已定,不會軍心動蕩到無法御敵;只要他仍在死力鏖戰,漢軍就不會覺得魏軍有斷尾求生的念頭,進而不浪費兵力攔截魏國的突圍。
更深一層緣由,則是出兵之前,他就知道天子曹叡對他心有芥蒂、不復毫無保留的信任他了
如今兵敗了,而他回去了,只不過迎來袞袞諸公與天下士庶的口伐筆誅,迎來天子曹叡授意他人的攻訐與清算而已。
名門望族出身,三朝老臣,已然六旬有余,何必吝嗇一死而自取其辱
何必成為第二個被羞辱至死的于禁
罷了,罷了,無需吝一死。
就此戰死沙場、以身殉國,給自身留一個評價尚可的身后名,給門楣添一縷美譽,給子孫宗族留一條保全之道。
如此,此生亦不復有恨矣
帶著這樣決絕之心,他如往日一般強攻著魏延部,以此來掩蓋分出了兩萬雒陽中軍直接趕去迎戰從郿縣趕來的王平部,然后以雍涼都督的名義、天子曹叡授予的假黃鉞之信,下死令讓秦朗部立即率兵往長安而歸。
為了讓秦朗奉令,他還特地作了一封書信傳來。
信中細細分析了秦朗壯士斷腕之計不可行的緣由,以及自身不得不留下斷后的無奈,隨后以魏國舉國之兵皆在關中,若是不能趁著漢軍沒有形成合圍之前突圍歸去一些,到時候莫說長安不可守、關中不復存了,就連漢軍長驅入河東與進軍雒陽,魏國都沒有兵力可抵御了
他身為雍涼都督,敗局已定了,乃是在責難逃,死亦不足惜。
但他希望,能以自身的一死,為秦朗爭取歸去的時間,讓魏國能保存下仍可戍守的兵力。
因而,他讓秦朗務必要以國事為重。
若是秦朗能順利歸去長安,為魏國守住關中,那么,便是他身死亦無憾矣
可想而知,秦朗得書信后的心情。
且司馬懿都如此推心置腹了,都以國之安危勸喻了,他亦不敢讓其死不瞑目
當即,在白晝鏖戰罷后,他便趁著夜色的掩蓋,盡棄輜重糧秣、盡起全軍往長安方向突圍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