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促成了秦朗做出走武關的決定。
連續的變故委實太多了,他早就焦頭爛額。
且他也知道,自身無法在三股追兵在后的情況下,還能沖破進入左馮翊萬余漢軍的攔截
如司馬懿所言,他唯有大局為重。
他不能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令魏國陷入無兵可戰的困境。
因而,他唯有放棄戍守關中這種不切實際的希望了。
當王平引兵趕到長安城下時,秦朗早就進入了武關道,一時間,他與張嶷等人都無法抉擇是繼續追擊秦朗部,還是反身歸去圍殺司馬懿部了。
若追,自然是空忙一次。
但若是不追,卻有擔心秦朗往武關是虛,迂回趕去左馮翊才是實。
索性,他們暫時讓士卒們休整、緩解一路鏖戰與奔波的疲憊,待追擊秦朗部的漢軍趕到了再做計議。
后續督兵趕來的將率,乃是姜維。
因為吳班年紀已然很大了,難為這種夜半追擊之事。
不過,姜維的官職同樣可以做出決策。
他斷定秦朗必然不會復入左馮翊,但仍然分出了句扶部、趙廣部以及閻宇部趕去左馮翊,前去支援劉忠部。
因為戰事至此已然沒有懸念了
理應分兵將左馮翊控制住,避免逆魏的守備兵馬遷徙人口,且還要盡量搶占關中與河東的渡口等,將關中盡早納入囊中。
而柳隱部則是趕去武關。
不是追擊,而是在武關道上尋一個可落營的地點戍守,為日后攻打武關做準備,以及防備魏軍或會復殺入關中。
雖然這種可能性不大,但有備無患罷。
王平部乃是留在了長安城下,與張嶷一并困城。
他的本部則是稍作休整,隨后便沿路返回,打算與魏延部將司馬懿包抄,滅了
過,他還尚未趕到時,捷報便傳來了。
當魏延得悉司馬懿竟然在他眼皮底下分出了兵馬后,頓時覺得羞惱難當,當即便不顧幕僚的勸說,親自持刃帶著部曲殺入了魏軍陣內。
他不是魯莽。
而是勝券在握,是想身先士卒激勵將士們奮勇,盡早將此處的戰事結束好趕去收復舊都。
近十日來,司馬懿以六萬兵馬與他鏖戰,亦只不過是戰成了勢均力敵,而今他分出了兩萬雒陽中軍,尚能抵御漢軍的勇銳嗎
在兵力相差無幾的情況下,他魏延竟連必勝的把握都沒有
荒謬
事實上亦如此。
在他身先士卒后,魏軍也迎來了節節敗退,戰線緩慢但卻穩定的往司馬懿大纛所在逼近。
因為魏軍的士卒也發現了,他們的大都督將兵力調撥走了,因而也迎來了士氣低落。
就連司馬懿自身都沒有什么戰意了。
對于他而言,他也沒有繼續堅持的理由。
算算時間,他分出的兵馬已然與從郿縣趕來的漢軍遭遇廝殺,亦是讓秦朗部能順利沖破漢軍的包抄戰術歸去了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