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已然,又自知必死,又何必多做掙扎呢
因而,他也沒有刻意的收攏士卒、激勵他們死力鏖戰,更沒有在漢軍旌旗越來越近時讓部曲護衛逃亡。
甚至,他都不愿意再關注戰場了。
只是微微昂著頭,默默的看著繡著“魏”字的旌旗,眼神中不悲不喜,更沒有什么不甘或者憤慨。
是啊,他應該憤慨的。
從繼任雍涼都督開始,他一直嘔心瀝血、盡忠職守,但最終卻是迎來了天子的猜忌與朝野的質疑,還要落個兵敗身死的身后名。
所有人都忽略了一點
被逆蜀所敗的,并非止于他一人
如先前的曹真,尚有無數為魏國開疆辟土、立下赫赫戰功的宿將,但兵敗的罵名最終卻是令他一人擔之
時也,亦命也。
唉,悠悠蒼天,何故苛我
司馬懿昂頭看著暮秋時節異常晴朗的蒼穹,看著白云蒼狗的變化無常,心中悄然嘆息了一聲,亦緩緩的耷拉下了眼簾。
約莫小半個時辰后,戰事結束。
魏雍涼都督司馬懿臨陣身死,麾下將士或死或降、全軍覆沒。
而斬將奪旗后的魏延,只留下副將督促士卒收攏降卒與打掃戰場,不顧疲憊親自帶著萬余士卒趕來長安城下。
隨他而來的,還有沒有參與追擊的、垂垂老矣的吳班。
“我雖老邁,亦能任舊都城墻之上的執旌郎”
他是如此對魏延說的,帶著滿臉的亢奮與滿目的激動莫名。
對此,魏延暢懷大笑。
就是笑著笑著,便徒然覺得眼鼻有些發酸。
北伐了那么多年,大漢諸多老臣中,有機會進入長安舊都、看著大漢旌旗飄楊的人,已寥寥無幾矣
待他們趕到了長安城下,姜維便引兵去左馮翊主事了。
因為長安城易主已無有懸念。
先前魏國在關中的戎兵約莫十一萬,司馬懿引了十萬趕去決戰,再扣除護糧道與增援涇水河谷谷口的兵力,長安城內僅有一千戎卒與三千郡兵戍守。
雖說,有高厚皆七丈的城墻作為庇護,且糧秣輜重皆充足,以這些兵力戍守城池數個月不在話下,甚至一年都未必被攻陷。
但這一切的前提,需建立在外有援軍的情況下。
當秦朗引兵臨城而不入、司馬懿尸首與大纛被漢軍送來長安城下招降時,城內將士皆不復有負隅頑抗之心。
無他。
他們都知道,不管他們堅守多久魏國都不會有援兵來了。
只不過,長安守備、領京兆太守的張緝不降。
因為他先父張既乃是魏國名臣、備受魏武與魏文厚恩,更因為他的女兒已經定下了親事,將要成為魏國的齊王妃。
曹叡收養的宗室子有二,分別乃齊王曹芳與秦王曹詢。
雖然曹芳的年紀比曹詢小了一歲,但更受天子的喜愛,尤其是曹詢身體不佳、常年疾病不斷,因而魏國上下都知道曹芳才是魏國的第三位帝王。
于公于私,他都沒有投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