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夢見俄羅斯先知◎
“歌德先生,您看,我當初就告訴您,您寫的這個結局,很多讀者會無法接受。”《萊茵報》總編抹著頭上的汗。
事實上,編輯部的編輯們也都全程跟著閱讀了《少年維特的煩惱》,然后在看到作者幾乎壓著最后一刻時間線拿來的大結局之后,分裂成了兩派,一派認為這個結局完全不能接受,另一派認為這是一個大膽的創新。誰也說服不了誰,加上沒有時間了,這才不得不原樣拿去付印。
——但無論是哪一派,都為此捏了一把汗。因為這篇小說的連載,《萊茵報》已經成為了巴黎城第一份風靡全城的報紙。讀者會接受這個結局嗎?
……編輯部收到的恐嚇信似乎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可這就是我心目中的結局!”歌德反駁道。
這本小說是以他本人的經歷為藍本的——他在魏瑪共和國擔任青年官員期間,遇到了屬于他的綠蒂,可她已與別人訂婚,他最后只能痛苦地離開。
“這個故事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我自己的人生經歷里取材的。您也看到了,我并沒有自殺,我活下來了——但人們必須寫出內心的痛苦。”
“啊……說實話,我很理解您的感受。”總編嘆口氣,“但我們面臨著很大壓力。”
他伸手指了指旁邊:“那些,都是來信罵您……的這個結局的。”
歌德看到桌上的一大摞信件,以及從里面拆出來的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東西,沉默了。
“對了,等下您離開的時候還是從后門走吧。昨天我們一位編輯出門的時候被人潑了,呃……嗯,當然,那人已經被警察逮捕了。但我們比較擔心您的安全。”
歌德的臉都綠了。
“……好吧,我考慮一下。”他悶悶地嘆了口氣。
“其實,要是只是這些還沒什么,人們的喜好總是主觀且片面的。”總編揉了揉額頭,“但今天我們發現,這或許惹上了更大的麻煩……我不得不說,維特惹惱了教會。”
如果說維特的叛逆以及和綠蒂的愛情故事還只是吹了教會的蠟燭,那最后這個結局簡直是掀翻了他們的拱頂。據說,教會已經開始行動了。
當歌德壓低帽檐,從報社后門走出去沒多久,他就看到了一座白石小教堂,門口的長桌上擺著《圣母瑪麗亞報》。
他平時從來不會留心這種宗教刊物,但今天卻不得不留心了——在報紙的封面上,赫然一排加粗標題:“維特背叛了上帝,這種傷風敗俗的存在應從法蘭西消失!”
“這種傷風敗俗的存在應從法蘭西消失!”
同樣這句話也出現在了安塔妮亞面前——雖然她此刻遠在凡爾賽宮里。
桌上放著呈給王儲夫婦的教會信函。
“教會震驚地獲悉,《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低俗、下|流、破壞天主信仰的邪書已經與幾家出版社接洽準備出版。”
信里言辭激動地列舉了文中的幾段文字,比如維特在信中寫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