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信府鉛山縣,費家鎮,只聽著鎮子的名字就知道,這費家鎮自然是以費姓之人為主。
整個費家鎮上千人,其中費姓族人差不多占了大半。
本來費氏一族在費家鎮便屬于大族,前些年費家更是出了一個最年輕的翰林學士費宏,數十年過去,當年那位以進士一甲頭名狀元被授為翰林學士的費宏已經是貴為文淵閣大學士,執掌工部,板上釘釘的未來閣老。
而數十年來,隨著費宏一步一步的高升,費宏反饋給費家的好處也就越大。
費氏一族仗著費宏在朝中貴為朝中重臣,在地方上可是無人敢招惹費家,尤其是近幾年來,眼看費宏入閣的呼聲越來越高,費家在地方上的聲勢也就越發的響。
整個費家鎮不提,就是整個鉛山縣,費氏一族的觸手可以說已經觸及到了方方面面,偌大的一個鉛山縣,單單是為費氏一族所占據的土地就足足有十幾萬畝之多,諸如商鋪更是多達上百家,其余林林總總,已然是鉛山縣影響力最大的家族。
這一日,鉛山縣費氏一族正在族長費睞的帶領之下,在一處新建的生祠之前,焚香祭拜。
如果說有人看了,定然會大為驚訝,因為這生祠之中所供奉的塑像不是別人,正是費宏的坐像。
生祠這種東西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興建的,沒有足夠的功德,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別說能不能夠建得起來,便是建了起來,恐怕也會被地方衙門給推倒了不可。
可是鉛山縣費氏一族偏偏就如此堂而皇之的為費宏修建了這么一處生祠。
為了修建這一處生祠,費氏一族足足花費了有數萬兩銀錢之巨,只將這生祠修建的莊嚴肅穆,那坐像更是經由能工巧匠之手雕琢,栩栩如生,宛若真人一般。
費睞做為費宏之弟,如今的費氏一族的族長,生祠即已建成,自然是要帶領費氏一族的族人前來焚香祭拜。
費氏一族上千族人一起出動,在鉛山縣所造成的動靜可是一點都不小,許多鉛山縣百姓在得知費氏一族所修建的生祠今日開啟,不禁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了過來看熱鬧。
畢竟偌大的一個鉛山縣,誰不知道鉛山縣費氏一族即將走出一位閣老,正常來說,一個地方出了一名高官,往往會給地方帶來極大的益處。
只可惜這點卻未必適用于鉛山縣,數十年前,鉛山縣并沒有什么知名的大家族,大家都是半斤八兩,相互競爭,相互制約,在一縣之地倒也沒有形成什么壟斷,老百姓的日子倒也過的不算太差。
可是自從費家出了一個費宏,費家在鉛山縣的影響力以及勢力隨著費宏的在朝廷之中官位的升遷也是越來越強。
漸漸的,許多昔日還能夠與費氏一族相爭的家族一個個的不是被逼著遠離鉛山縣,要么就是被費氏一族所覆滅,數十年下來,整個鉛山縣再也尋不出能夠同鉛山費氏相爭的家族。
這種情況下,鉛山縣百姓的日子卻是一下變得窮苦起來,因為費氏一族的崛起,費氏一族開始瘋狂的兼并土地,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但凡是被費氏一族所瞧上的土地,不管使用何等的手段,費氏一族都要將之弄到手。
可以想象,大量的百姓失去了田地,只能淪為費氏一族的佃戶,每年辛辛苦苦干上一年,能夠落到自己手中的,竟然只有那么兩三成,也就是勉強能夠糊口度日,相比以往,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除此之外,百姓所吃的鹽、所喝的茶,所穿的衣衫布料,皆是由鉛山費氏的商鋪所售,價格往往比其他地方要高出足足一成來。
可以說自從鉛山縣費氏一族崛起,整個鉛山縣百姓的日子卻是變得越發的難過起來。
許多百姓對于鉛山費氏一族那是真的敢怒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