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延汗所派出的可是他麾下真正的精銳,直屬達延汗的精銳只有五萬余,為了一戰拿下李桓,并且吃掉大明的騎兵隊伍,達延汗不惜出動直屬精銳的一半還多。
甚至為了對付李桓,達延汗更是派出了北葉法王、千木法王等幾尊實力強絕的法王與圖魯博羅特一起。
除了派出圖魯博羅特一部之外,達延汗則是親自坐鎮中軍,率領身下的七萬余大軍浩浩蕩蕩南下準備同王陽明一戰。
至于說側翼的楊一清、曹雄所部,達延汗并沒有太過在意,有三萬精銳騎兵盯著楊一清所部,達延汗并不認為楊一清能夠在短時間內威脅到他。
在達延汗看來,只要圖魯博羅特所部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將李桓所部人馬給大敗,那么到時候只要圖魯博羅特歸來,他便可以攜斬殺李桓的聲勢強攻明軍。
明軍之中真正讓達延汗高看一眼的也就只有李桓,當然還有就是身為三邊總督的楊一清。
至于說身為大軍主帥的王陽明,說實話達延汗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
李桓、楊一清好歹也都有幾分軍功在身,能夠讓他高看一眼,可是王陽明又算什么。
別說是達延汗了,怕是明軍之中許多將領都對王陽明這位主帥不看好,誰讓王陽明是文人出身呢,更是連一點統軍的經驗和經歷都沒有,這如何能夠令人信服。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達延汗要是將王陽明放在心上那才是怪事呢。
再加上王陽明又主動將大明分兵三路,還想著三路合圍于他,這就更加的讓達延汗不將王陽明放在心上了。
如果說王陽明真的將數十萬明軍聚集在一處,那么就算是達延汗再怎么的狂妄也不敢說自己能夠重創明軍。
畢竟雙方大軍在數量上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十幾萬兵馬沖擊二三十萬的大軍,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大明能夠承受兩敗俱傷的結果,可是他們韃靼人可經受不住。
本來達延汗還擔心王陽明會聚集大軍龜縮起來與他打持久戰呢,沒想到王陽明竟然會分兵。
這樣一個不通兵事,胡亂分兵的主帥,達延汗覺得這簡直就是長生天保佑,若是他加把勁的話,未必不能夠重現當年土木堡一役的輝煌戰果。
為此達延汗親自督軍南下會戰王陽明于十里堡。
十里堡在慶陽府境內不過是一寂寂無名之地罷了,可是如今卻是成了天下的焦點與中心。
韃靼與大明雙方大軍匯聚數十萬兵馬于此,數日之間已然連戰了好幾場。
王陽明親自坐鎮中軍,構建一座連綿十幾里的龐大營盤,面對著達延汗的試探,王陽明硬是穩如泰山一般釘在那里,死死的擋住了達延汗的攻勢。
達延汗幾次沖擊試探下來,雙方各有損傷,雖然說看上去明軍死傷數千,比之韃靼損傷要多一些,可是達延汗卻是經過幾日的試探之后再也不敢小覷了王陽明這位先前被他瞧不上的明軍主將。
一座大帳之中,達延汗神色凝重的看著麾下一眾將領以及部落頭人。
偌大的帳篷之中聚集了上百人之多,如果說前幾日這些人一個個叫囂著馬踏聯營,取了王陽明這位明軍主帥的頭顱的話,那么這會兒就再也沒有一人狂妄的喊出那樣的話來。
只不過是幾日之間,王陽明面對他們一次次的沖擊,沉著冷靜的調派兵馬應對,雙方幾次大戰下來,達延汗等人赫然發現他們竟然沒有占到什么便宜。
如果說一次兩次那倒也罷了,可以歸咎為是巧合,但是幾次大戰下來都討不到便宜,那就只能說明一點,那就是王陽明要比他們所想象的難纏的多。
坐在那里的達延汗將一眾人的神色看在眼中,心中暗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