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
非常累。
比連續高強度的拍戲都要累得多。
方召出神地看著手里的紙質筆記本,好一會兒,才微微笑了笑:“就它了。”
拿出來肯定會被質疑。按常理來說,一個二十多歲的人,不大可能創作出這樣的作品,但動筆的時候,方召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
關掉室內的空氣循環系統,走到窗邊打開窗戶,閉上眼睛,深吸了一口干燥冷冽的、彌散著無數灰塵的空氣。
塵埃的味道充斥鼻腔,涌進肺部。
拍攝場區這種不管白天黑夜都糟糕的氣候環境,本該讓人感覺不適,方召此時卻覺得無比舒坦。
疲憊被吹散。
輕松。仿佛又卸下了一個重擔。
吹了會兒富含沙塵的冷風,關上窗,方召回到桌邊,從抽屜里拿出一份特殊的樂譜紙和特備的筆,將完成的曲譜寫上去。
樂譜紙、筆以及投稿專用的文件袋,都是音樂團隊用來投稿的裝備,尋常水火不傷。
沒有電子版,只有手稿。
寫完之后,將手稿裝進文件袋,用文件袋自帶的密封條封上。
密封條就是一個密碼鎖,一旦封上,只有音樂中心那邊擁有評審資格的人才能開啟,而且開啟的時間、開啟人,都會有記錄。
次日,方召并沒有拍攝任務。
早上出去跑了圈,回來洗漱換了身干凈的衣服,文件袋放進背包里,提著包搭乘前往音樂中心的班車。
班車上一些音樂人看到方召還挺詫異,平日里他們幾乎沒有在早上這個時間見到方召,以前方召都在前往片場的車上。
也有人問方召莫瑯的事情,方召在音樂廳被莫瑯叫住說話,還讓方召直接投稿過去的事情,已經在音樂團隊內部傳了個遍。很多人沒深想,擁有這種特權的人雖然不多,但也有二十來個吧,方召這邊并非獨一份,所以,更多人只是將這當個娛樂事件去看,覺得莫瑯大概是看好方召這個后輩,或者早就與方召認識。
莫瑯那邊沒人敢去問,方召這邊……問幾次也問不出什么,今天見方召竟然早上過來音樂中心,大家心中原本已經下去的好奇心,又起來了。
有幾個實在管不住好奇心的人,在到達音樂中心之后,自以為隱蔽地跟過去瞧了瞧,然后給其他相熟的人發消息直播——
“方召這路線,像是去找莫老的!”
“真去了!他朝那邊過去了!”
“他從包里拿出了文件袋,投稿用的文件袋,已經封條的那種!他真是來投稿的!”
于是很快,音樂中心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方召今天去莫瑯那里投稿的事情。
“能在莫老先生那里留下印象,有直接投稿特權的人,應該都是很有才華的,真想看一看他投的那份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