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認為,鎮妖最為主要,否則即便疏散百姓,若是接二連三發生決堤,到時候可就麻煩了。”
兵部尚書趙益陽說出自己的見解。
幾人說的都沒有問題。
然而,永盛大帝的目光卻落在了周善身上。
“周愛卿,你有何想法”
他直接詢問。
而后者向前走了一步,緊接著緩緩出聲。
“陛下。”
“臣認為無論是鎮妖亦或者是賑災,都是重中之重。”
“只不過,鎮妖好說,多派幾位大儒和精銳將士,早晚能平定禍亂。”
“可真正核心,還是在賑災之上,江寧郡大江環繞,其中光是分流河道便有數百道。”
“眼下還沒有到最惡劣之時,可臣卻擔心,萬一發生更為惡劣之事,將會帶來百萬難民。”
“如何尚書所言,倘若難民聚集,只怕任何一府都不敢接收,到時朝廷即便下了令,只怕各地官員都不敢亂來。”
“那個時候才是真正麻煩的地方。”
“所以臣建議,以江寧郡首府為主,挑選十處府縣,將糧草運輸至此,當做賑災之地,陛下再擬道圣旨,將所有官糧運輸過去。”
“并且立刻昭告江寧百姓,提前預警,倘若當真遭遇水災,直接前往賑災之地。”
“保住百姓,一切都好說。”
周善開口。
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他也認可賑災第一,不過也巧妙的化解賑災壓力,同時還解決了運糧問題。
不然的話,一口氣運到江寧郡首府之地,所耗費的時間很多,倒不如設立十個賑災點,朝廷頒布圣旨,提前預警,也算是盡可能解決難民集中的問題。
此話一說,眾人紛紛點了點頭。
而永盛大帝卻顯得平靜。
他稍稍沉思。
隨后緩緩開口道。
“最壞打算是什么”
永盛大帝開口。
對于出謀劃策來說,他不是特別關心。
他現在最關心的是,倘若出現最壞的情況,會是什么情況。
此言一出。
六人沉默。
但最終宰相周善開口了。
“陛下。”
“倘若按最壞打算去思索。”
“江寧郡重要通道被毀,增加糧草運輸成本時間,難民集中,水妖繼續興風作浪。”
“到時整個江寧郡恐怕會發生驚天民變,古今往來江寧郡洪災發生過數次,最嚴重一次,死者三百萬,傷者千萬,四十年荒野無人。”
周善開口。
這是他根據古書記載的情況描述。
此話一說,眾人神色變得極為沉重。
但何言的聲音響起。
“陛下,其實無需太過于擔心,此事臣也知曉一二,之所以發生如此曠古慘桉,完全是因為難民集中,無人管理,缺少糧食,再加上官員貪污,才會釀出慘桉。”
“大夏境內,糧草還是充足,倘若當真河道破損,運糧艱難,依靠各府縣地援助,只要能在賑災糧運輸到達之前,不發生大范圍民變,基本上不可能發生這般事情。”
戶部尚書何言如此說道。
分析的也是頭頭是道。
眾人紛紛點頭。
聽到這話,永盛大帝臉色這才緩和一二。
隨后繼續開口。
“既如此,便按照周愛卿所言去做。”
“不過,由兵部著令,遣夜衣侯領軍五萬,趕往江寧郡,配合當地兵營官員,抗洪救災,一切以百姓為主。”
“再由戶部,立刻征調糧草,運輸江寧郡,務必要求難民有糧,再擬圣旨,大夏募捐賑災銀,朝中大臣為先。”
“魏閑,朕內帑還有多少銀子”
永盛大帝詢問道。
“回陛下,還有大約十萬兩白銀。”
后者回答。
“留下三萬兩,其余全部捐贈。”
他開口,顯得十分豪氣。
但這個行為意思很簡單,皇帝主動帶頭募捐,而且只留下一小部份,滿朝文武要是不意思意思,那就等著秋后算賬吧。
“陛下圣明。”
“陛下萬歲。”
這一刻,六人齊齊開口,無論真心與否,還是第一時間夸贊。
而與此同時。
大夏書院門外。
碩大的門匾之下,此時此刻早已經是車水馬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