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啊,這些都是下人做的事情,是苦活累活。
而調遣權,緝拿權,定罪權,讓大儒來拿,爽不爽
有沒有一種,我一句話就可以定人生死的感覺
有就對了。
可問題是,起草權看似是在太監手里,可實際上就是在皇帝手里啊。
起草了,就算是立桉了,一但立桉了,太監就去調查,調查清楚了,再把人抓過來審問,審問過程中,把暗中調查的東西擺在你面前。
你不慌都不行啊。
老老實實交代吧。
行,人證物證全部在,自己也認罪了,移交給督察院吧。
督察院大儒看完人證物證,再看完犯罪人的認罪書后。
請問還要我做什么
走程序緝拿定罪唄。
什么要不要拖一會
他娘的,人證物證都在,拖嫌自己命長
人證指證完畢。
物證檢查完畢。
犯人承認罪名。
我督察院監正不同意,為什么不同意我腦子進了水,我就是不同意。
您瞧怎么著,我嫌我命長,嘿,想讓皇帝看我腦袋,我皮不皮
所以。
督察院的大儒,就是皇帝的刀子,而且還是那種聽話就落個好名聲,不聽話自己一起死亦或者背負一身罵名的下場。
這不就完美符合永盛大帝建立東廠的目的嗎
當然,顧錦年特意留了個心眼,拆分開來還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不能讓宦官一家獨大。
宦官負責起草和監督審查權沒問題,可必須要掌握鐵證才能讓督察院成為刀子。
說句不好聽的話,沒有鐵證,督察院其實也有操作空間。
這也算是留條后路,不然宦官之禍,也不是小事啊。
反正,平衡才是王道。
其實顧錦年就是把檢察院和法院邏輯拿出來,古代權力喜歡打包,比如說刑部,懸燈司,鎮府司,其實權力都一樣,不過就是管什么而已。
這樣是不好的。
一家獨大肯定不行,分權而制,才是王道。
至于有沒有漏洞
那肯定有啊。
這天下有什么東西沒有漏洞
誰能保證宦官就一個個聽話
又有誰能保證大儒就一定是好人
說不準的東西。
“陛下過譽了。”
顧錦年微微一笑。
不過他繼續開口。
“陛下,監督權由宦官執掌沒有問題,但起草權得要一批人來輔左。”
顧錦年出聲。
其實最大的權力,就是這個起草權,不起草啥事都沒有,起草了不管有沒有犯事,反正你已經被鎖定了。
故而,權力最大的是這個。
“哦由誰輔左”
永盛大帝問道。
“寒門子弟。”
顧錦年澹澹開口。
末了,又加了一句。
“想出頭的寒門子弟。”
“讀書人,但沒有官職的那種,家境貧窮,最好是沒有中舉。”
顧錦年出聲道。
這起草權肯定是要寒門子弟,而且一定要是那種沒有官職沒有中舉的。
不然的話,但凡中舉了,多多少少認識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