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楠先生自盡了。”
隨著消息傳播出去。
整個大夏王朝直接炸鍋了。
尤其是江南書院。
當江南書院所有讀書人知曉此事后,這些讀書人徹底坐不住了。
誰能想到,在這個時候,孫正楠自盡了。
而且孫正楠死后,留下遺書一封。
其中內容是對顧錦年的痛斥。
遺書內容洋洋灑灑三四千字,先是說明自己這一生所作所為,無愧于心,只認為自己過于直來直往,有些得罪人,但這就是自己的品行。
卻沒想到晚年之時,因為自己這個品行,惹來天大的恥辱。
身為大儒,桃李滿天下,教書育人,辛辛苦苦幾十年,就因為怒斥了顧錦年幾句,從而被削去大儒之位。
淪為普通人,這讓他感到極大的恥辱。
故而,痛斥顧錦年盡千字,最終也說明自己不愿留在這世上,希望天下讀書人能為自己討要一個公道。
而后離世自盡。
孫正楠的死,成為這件事情的引爆點,原本這件事情已經快平息下來,可誰能想到,孫正楠竟然會選擇自盡呢
但一時之間,有諸多消息傳出。
孫正楠被削去大儒才氣,身體衰敗不堪,而且因為氣火攻心,導致有些中風跡象,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他本就八十多歲,靠著才氣滋養肉身,如今才氣沒了,身體衰敗,各種病痛襲來,令他叫苦連天。
最終一怒之下,無顏于世,上吊自殺。
隨著這些消息傳出,罵聲如海嘯一般襲來。
“顧錦年,你不得好死啊。”
“可憐我孫老,一世英名,為國為民,教書育人,卻抵不過權貴狠辣,顧錦年,你還是人嗎”
“一兩句言論,便削人才氣,這等圣器在你手中,我等讀書人寢食難安。”
“堂堂大儒,晚年不得善終,可悲可嘆,可悲可嘆啊,顧錦年你身為罪魁禍首,你還不認錯”
“無論你有怎樣的榮耀,逼死大儒,你不為人子。”
罵聲如海嘯一般。
原本平靜下來的大夏王朝,在這一刻徹底爆發。
畢竟死了一個人,而且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
在諸多人眼中看來,這就是被顧錦年逼死的,孫正楠以自己的死,來索要一個公道,討要一個公道。
這群讀書人如何不響應
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開始瘋狂抨擊顧錦年。
而且這一次,比之前要兇猛太多太多了。
原因無他,之前抨擊,終究沒有鬧出人命,無非就是顧錦年太兇了一點,而且整件事情到底誰對誰錯,大家都說不清楚。
典型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現在不一樣了。
孫正楠死了,人都有同情心,一個老儒,德高望重,前半生兢兢業業,為民為國,晚年就因為爭斗一場,就算有錯,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
可最終落了個不得善終,自然會引起人的同情與可憐。
這回,沉寂了幾天的讀書人們,是徹底坐不住了。
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如若這不鬧大點的話,往后就真的鬧不起來了。
罵聲如雷。
映照在大夏書院當中。
后山上,烏云更加濃厚,甚至已經開始電閃雷鳴了。
這是圣罰,根據天下讀書人的意志,所產生的異象。
之前都有些消退的感覺。
可隨著孫正楠一死,烏云更加濃厚,雷霆閃爍,而且還傳來了一道道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