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罪虛偽,讓人查案,為民意伸冤,看似心系蒼生,實則為天命之爭,心中無真正君子風范。
六罪不義,得孔圣恩澤,掌握圣器,不顧好言相勸,不管天下讀書人之安危,毫無大義可言,自私自利。
七罪不忠,圣上旨意,公然違背,眼中無君,視為不忠,君臣之道,猶如廢紙。
八罪不孝,國公出征,為大夏而戰,建立軍工,保家衛國,爾為其孫,不念長輩辛苦,胡作非為,引來內亂,此乃不孝。
九罪無德,目無尊長,欺師滅祖,違背儒道核心,魔道門徒不過如此。
十罪暴戾,心胸狹隘,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只因幾句爭吵,削人儒位,爭斗之下,輕則削儒,重則殺人,暴戾無比,怎配圣器
這是周家的文章。
十大問罪。
每一條都有邏輯,每一條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怒斥顧錦年,去抨擊顧錦年。
狂妄,跋扈,不仁,殺戮,虛偽,不義,不忠,不孝,無德,暴戾。
罵的極其難聽,也罵的極其狠毒。
果然,圣人世家就是圣人世家,一出手便是如此驚天的文章。
此文章一出,瞬間讓這件事情達到一個。
本來隨著京都,江寧郡,江陵郡三處的辯解,外加上一些大儒出面澄清和解釋。
讓這件事情起了一些爭議,以致于不少人開始沉思,包括有些人不敢再繼續開口。
可隨著這篇文章出來后,猶如是一場狂歡。
連大金王朝的讀書人都開始參與了,畢竟第二個圣人世家出面抨擊,他們也忍不住出聲。
文人相輕,何況在他們眼中看來,顧錦年又如何年輕呢
如若顧錦年再老個四十歲,這件事情反而不會如此,怪就怪顧錦年太過于年輕,怪就怪顧錦年如此年輕的情況下,又如此優秀。
“圣人世家,字字珠璣,十罪之下,顧錦年你還敢嘴硬狡辯”
“十罪當中,這不義二字,說到某心坎之中,無論這件事情到底如何,敢問顧錦年,這圣器你為何不交出來正楠先生,讓你交出圣器,并非是要搶奪。”
“而是擔心有賊子惦記,竊走圣器,倘若圣器被竊走,落入魔道中人手中,那我等是不是遭遇不幸這事關天下讀書人的安危,你卻因心中自私,而惱羞成怒。”
“這一點,不管你之前做了多少好事,都無法洗清你自私自利之行為。”
“你無德無義。”
謾罵聲鋪天蓋地,很多人都抓住圣器這個點。
罵顧錦年也罵爽了,接下來才是重要的事情。
對于顧錦年,大部分人是心生嫉妒,但罵兩句也差不多了,這一次為什么這么多人會直接一面倒去辱罵。
完完全全是因為,圣器之事。
如果顧錦年僅僅只是作詩厲害,詩成千古,他們即便是罵了,也沒什么用。
畢竟罵一萬句顧錦年,人家明天照樣寫出一首千古詩詞,反而自己成為了最大的笑話。
周家雖然寫了十罪,可問題是,大部分的東西,都是可圈可點,非要往這方面去說也行,但不往這方面去說也行。
公道自在人心,等個幾個月,其實這件事情也就這樣過去了。
但最讓他們心里不是滋味的事情。
就是圣器。
顧錦年才不過十七歲啊,爺爺是鎮國公,父親是臨陽侯,自己馬上也要封侯,皇帝是他舅舅。
如今更是儒道圣子,還是仙道仙靈根,所有的榮耀都集中在了他一個人身上,擱誰誰不眼紅
現在更是得到傳說當中的儒道九大圣器之一,這讓天下讀書人極其的不服。
尤其是扶羅王朝和大金王朝不少讀書人都覺得不公平,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王朝當中,也有比顧錦年更優秀的人。
年輕一代是沒有,但老一輩也有一些為民伸冤的人,可為什么沒有得到圣器
他們不服,心中產生了不平衡的想法。
最酸的還是大夏王朝讀書人,畢竟是一個王朝的,他們現在不想說太多,就是希望顧錦年能將圣器交出來。
如果顧錦年交出圣器的話,那一切好說,交給孔家他們更加開心,雖然他們知道一但交給孔家,想要拿回來估計很難。
可那又如何反正不是自己的東西,自己得不到,也不想讓別人得到,很典型是這種心理。
如此一來,聲勢才會如此浩蕩。
“圣器,有德之人可獲,如若無德,怎配圣器倘若顧錦年認為,這件事情你蒙受不白之冤,那你將圣器交出來,交給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