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附議。”
工部尚書王啟新跟著開口,同意兵部的想法。
可吏部尚書胡庸卻搖了搖頭。
“陛下,臣認為不妥,既然有和談的機會,為何放棄”
“邊境若是開戰,對大夏王朝來說,并非是一件好事。”
胡庸不同意這個觀點。
“臣認為胡尚書所言極是,國庫并無太多存銀,倘若開戰,必須要增加百姓賦稅,而且絕非是一兩年便可減賦。”
“臣仔細算過,匈奴國索要價格雖有些過分,可白銀若是給予三萬萬兩,礦山收回一半,至于大夏龍炮一門不給,再修改史書,可以談和。”
戶部尚書何言道出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很直接,沒銀子,最好別打仗,而且仔細算過,這個條件談和,大夏不虧。
眼下眾尚書都說出自己的意見。
唯獨李善與楊開沒有說什么,楊開不說倒也正常,他是禮部尚書,他的抉擇很重要,可以等到最后說。
“李相何意”
永盛大帝看向李善,好奇問道。
“回陛下。”
“臣認為,此番和談,的確可以,銀兩方面其實臣認為不需要給,大夏國庫空虛,銀子不能給。”
“至于礦山,大夏境內也不缺礦山,這個可以讓出去,大夏龍炮乃我大夏國本,自然不可給予。”
“這史書修改,不是什么大問題,倘若匈奴國能接受這個條件的話,臣認為可以和談,對我大夏來說,是一件好事。”
李善開口,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給銀子,給礦山,大炮不給,但同意修改史書。
相當于是討價還價了。
一番話說的也沒問題。
永盛大帝將目光看向楊開道。
“楊愛卿何意”
他直接詢問。
“回陛下。”
“臣認可世子殿下所言。”
楊開朝著永盛大帝一拜,隨后道出這句話。
這句話意思很簡單,顧錦年代表禮部。
“陛下,臣認為,直接宣戰為上策,沒有和談之說,今日一退,他日還要退。”
“大夏王朝雖國庫空虛,可底蘊依在,十三年前的仇,也該報了。”
顧錦年態度堅決。
求和
不可能求和的。
“世子殿下所言不妥。”
然而,李善的聲音響起。
“世子殿下。”
“開戰固然能提升我大夏國威,可并非是說,和談便是恥辱。”
“世子殿下乃是鎮國公之后,也知道將士們有多辛苦。”
“自古以來,王朝開戰,便是血流成河,尸骨如山,此番扶羅王朝與大金王朝在背后參與。”
“如若大夏當戰宣戰,兩大王朝也必然會在暗中援助匈奴國,到時候只怕要付出十萬,乃至于二十萬將士的生命,才能奪回十二城。”
“這十萬甚至是二十萬將士的生命,是銀兩可以換回來的嗎是區區幾座礦山能換回來的嗎”
“至于修改史書,百年之后,再修改回來,也不是什么大事。”
李善出聲,反駁了顧錦年的提議。
在場所有人誰不知道,顧錦年現在就是永盛大帝面前的大紅人。
他們七個人加起來說的話,可能還沒有顧錦年一個人重要,自然而然,李善要出面打斷。
“死在戰場上,是大夏將士的最高榮譽。”
最先開口的是趙益陽,他乃兵部尚書,這天下怎可能有議和的兵部
“沙場戰死,可謂是雖死猶榮。”
王啟新也跟著開口。
“戰死沙場是一件好事。”
“但終究只是一時憤怒。”
“二十萬條將士生命,換來十二城,看似悲壯,可這背后牽扯利益多少”
“二十萬將士的撫恤金,足夠讓國庫三年不得分文,百姓賦稅增重,家中長子戰死,所帶來的影響,無比可怕。”
“甚至這僅僅只是我等的猜想,萬一戰況并無想象中那般美好,誰能負責”
何言出聲了。
身為戶部尚書,他深深的知道,一場戰爭會帶來多大的損失。
邊境十二城,沒有任何利益可取。
或者是說,對比二十萬條生命來說,邊境十二城不值。
再說難聽點的話,匈奴國索要的條件并不多,如果能換二十萬條將士生命,極其賺。
“何尚書。”
“你方才所言,下官都明白。”
“下官也知道,這場戰爭無論輸贏對大夏王朝來說,都有麻煩。”
“可這一仗,不能只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