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王朝需要打一仗,重振國威之外,也要讓天下人看一看大夏的傲氣。”
“這個時候,若答應和談,是懦弱的表現。”
顧錦年無比認真道。
并非是他一時熱血,也并非是顧錦年不動腦子,他也知道二十萬條將士的生命意味著什么。
可顧錦年更加明白,一個王朝不僅僅只要經濟,國威更重要。
不打一仗,如何體現大夏王朝的國威
這一仗若是打贏,可以提高整個大夏王朝的士氣,也可以得到國運加持。
跟利益無關。
而是國之威嚴。
“天真。”
終于,李善的聲音有些憤怒了。
他望著顧錦年,說出這兩個字來。
“你乃鎮國公之后,也去過軍營,鎮國公一定與你說過,戰爭之苦。”
“老夫也看過你寫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老夫一直認為,你心系天下,知曉百姓疾苦。”
“卻沒想到,你居然能說出這樣的話。”
“為了面子之爭,竟說出如此天真之言。”
“將士戰死,的確是他們的榮耀,可無故的戰死,是什么榮耀”
李善開口。
他意見很大,不希望發動戰爭。
站在利益上,看待一切。
“弱國無外交。”
“尊嚴只在刀鋒之上。”
“天下沒有靠議和議出來的王朝。”
“這一仗,必須要打。”
“除非匈奴國愿賠償我大夏王朝,否則寸步不讓。”
顧錦年也惱了。
他如此堅持要打仗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句話。
一個王朝的尊嚴。
是靠議和議出來的嗎
靠的是大國戰爭。
靠的是無畏犧牲。
靠的是鐵血手段。
議和
說好聽點叫做議和,說難聽點是什么就是服軟。
“尊嚴只在刀鋒之上,世子殿下所言極是。”
趙益陽眼中一亮,他完全贊同顧錦年說的這句話。
楊開都不由深深感慨。
“弱國無外交。”
這一句話,將禮部的一切全部道出來了。
“世子殿下。”
“李相所言無錯。”
“有時候世子殿下太意氣用事了。”
何言感慨一聲,他認可顧錦年這些話,但對于這件事情,他不認可。
“陛下,臣懇請陛下,派臣前去議和。”
“臣有信心,解決銀兩等等問題。”
李善也不廢話了,直接請陛下任命。
他去議和。
到了這個地步,矛盾瞬間達到頂峰。
一方是直接宣戰。
一方是可以議和。
面對此景,永盛大帝一直處于平靜狀態。
“朕準。”
面對李善的請求,永盛大帝直接答應下來。
不過,他繼續開口。
“不過此次議和,依舊由禮部最終抉擇,楊愛卿也一同前往。”
“還有顧錦年。”
“錦年,你剛剛入了禮部,有些事情好好學著。”
“到時候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你也要清楚明白。”
永盛大帝出聲。
他答應了李善的要求,但同樣的,也讓楊開與顧錦年一同前往。
抉擇權在楊開手中。
至于李善,當然也有權利,那就是提一些意見。
聽到這話,楊開第一時間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