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幾個主城之間的交通方便發達了,也有利于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和影響。秦朝和羅馬,都分別推行了馳道和羅馬大道,就是為了對偌大的國家加強控制能力。
事實上,對于德意志地區而言,水泥路并不是那么迫切需要的。因為,德意志地區本來就不大。尤其是,馬林現在只占據了德意志西北角的一塊土地。
但是,水泥路對于美洲,那就影響巨大了。美洲太大了,沒有水泥路,你根本無法對遙遠的地區形成有效的統治和影響。
原本歷史上,英國人之所以在北美東海岸要劃分出十三個州來,而且各不統屬,就是因為交通不便,導致十三個州各自為政。這也為后來老美的聯邦制埋下了伏筆。
馬林更青睞中央集權制度,因為,這種制度更能發揮國家實力。而且,對于殖民地來說,本土的人最怕的就是殖民地失去控制。因此,在殖民地,更加需要中央集權。否則,北美從英國獨立,就是榜樣。
所以,對于北美的統治模式,馬林早就想好了官員全部由本土派出。未來會全部由大學生擔任,馬林將會組建大學,培養有行政能力的大學生。然后,派往殖民地各個地區,絕不給當地人染指政權的機會,哪怕是移民后代。
殖民地的人想要從政可以,但必須先去本土上大學,洗個四年腦。然后,回到美洲后,也不許在家鄉任職。這一點,要學習明朝的家鄉規避制度,避免地方鄉黨的形成。只要地方上的人不抱成團,那么,他們就沒啥威脅。
另外就是,對殖民地的人實行武器管控。允許他們擁有火槍,但只能是不太方便的火繩槍,不許使用燧發槍和發條打火槍。這樣,既給了殖民者打獵的能力,也控制住了他們反抗的能力。北美殖民地就是火槍太泛濫了,結果民兵一堆,居然聚集成了大陸軍。這一點,馬林必須預防好。寧可讓他們被印第安人欺負,也不能讓他們擁有強大的武力。否則,立即出兵剿滅。
而且,只要嚴格控制,禁止向印第安人輸入火槍和馬匹。印第安人靠著弓箭,也無法攻克擁有火繩槍的殖民者據點。火繩槍在野外戰場上比較不方便,需要長矛手掩護。但在守城時,還是很牛的,效果不比燧發槍差。
為此,馬林從水泥路竣工典禮返回后,就把自己關在了辦公室內,開始擬定在本土和殖民地推廣修建水泥路的計劃。另外,殖民地限槍法案,也在草擬之中。這些都是未來統治的需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比這兩點更重要的,就是別把殖民地的移民給惹毛了。所以,以后的法律在制定的時候,不能太過壓迫殖民地,免得把移民們逼急了造反。
此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殖民地的老百姓忽悠到位了。所以,馬林決定向教廷申請,在奧里希創辦一所以神學為主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