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說,一般諸侯的領地里,幾萬、十幾萬人口還是有的。假使領地內有5萬勞動力,每天每人的收入為2個芬尼,那么,每個人每年的收入就是12個金幣。5萬勞動力的話,就是60萬金幣。而什一稅就是抽取大家收入的十分之一,那么,這個領主的年收入,就是6萬金幣
但實際上,德意志境內,除了那些商業發達的地區的領主外,那些純粹的農業諸侯國的諸侯們,每年的稅收,遠遠達不到6萬金幣。不少諸侯,每年的稅收收入,大概只有幾千金幣。當然,那些諸侯們,要是靠著稅收,早就餓死了。他們一般是靠著名下的莊園的產出維持著的。
但若是拿到了征收什一稅的權利,那就大不一樣了。像薩克森選侯國這樣人口超過百萬的強大諸侯國,不說那些商業稅,單是什一稅,估計每年都有大幾十萬金幣。算上商業稅和領地收入,妥妥地達到一百多萬金幣每年
要知道,如今的法國,如此強國,每年的財政收入也才一百多萬金幣呢
所以,馬丁路德在中后期提出這樣的觀點后,尤其是提議讓諸侯們來征收什一稅后,很多諸侯態度來了個180度轉彎,迅速地加入了路德宗,并開始“支配教會”,實際上是沒收和搶奪教會的財產
然后,施馬爾卡爾登同盟成立了
這個同盟,實際上就是一個搶奪教會財富的強盜同盟。當然,后世的政治書上,卻把他們塑造成了反抗壓迫的英雄形象
馬林記得,第一次施馬爾卡爾登戰爭,大約是1546年爆發的。查理五世的大軍,打敗了施馬爾卡爾登同盟的軍隊。主要是打敗了施馬爾卡爾登同盟的領袖薩克森選帝侯約翰腓特烈領銜的軍隊。這個約翰腓特烈,就是馬林占據威滕堡時,腓特烈三世的弟弟約翰剛出生沒多久的那個嬰兒查理五世戰勝后,就廢黜了約翰腓特烈的選帝侯之位,并將選帝侯的位子,送給了薩克森公爵喬治的后代
當然,隨后的第二次施馬爾卡爾登戰爭,新教同盟打敗了查理五世,并簽署了奧格斯堡宗教和約,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承認各邦諸侯有權自由選定其自身及其臣民信仰天主教或路德宗新教。之后,因為這一原則,新教逐漸壯大起來。等到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新教勢力終于打敗了天主教,讓教廷的勢力徹底衰落。從此,羅馬教廷的權威不再,而歐洲君主們,終于擺脫了精神上的枷鎖
只是,這里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等到1546年第一次施馬爾卡爾登戰爭爆發,馬林那時候已經68歲了,老頭一個了,說不準是否還活著了。現在才1505年,離1546年還有41年呢,馬林哪里等得了
到時候,別說馬林了,就是小凱撒,也得有四十幾歲了
馬林等不了,所以,他決定提前發動
如何提前發動呢當然是派間諜早早地和馬丁路德接觸,“指導”其早一點產生宗教改革的想法。
然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務必讓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的早期,就提出“俗權高于教權,并最終支配教權”這一觀點,并提出讓諸侯們掌控什一稅的征收
只要提出了這一點,別說腓特烈三世會支持馬丁路德,其他大部分信仰不夠虔誠的諸侯,也會支持馬丁路德的。因為,財帛動人心啊。諸侯們普遍窮,要是拿到了什一稅的征收權
這樣一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可能會大大加速。不需要等到1546年,宗教戰爭就會提前爆發。然后,馬林就可以笑呵呵地打出維護教廷的名義,來吞并那些新教諸侯的封地了。合理合法,還能得到教皇的支持。到時候,教皇老爺一高興,就可以給他加冕一個國王了
書友群,報錯章,求書找書,請加qq群277600208群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