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他們聊天的功夫,40門火炮中的10門已經被部署到了預定位置,瞄準了目標。這種速度,在劉孟眼里簡直是快得不可思議。
要知道,大明的火炮,就是一根粗炮管。戰場上,炮營的將士,先要用扁擔和繩索,把粗炮管抬到陣地前方。然后,用鐵鍬挖好坑,才能布置火炮。
但北海國的這些銅炮,因為有車輪,布置簡直簡單至極炮兵推著炮車,來到陣前,把炮架后方的駐鋤放到地上后,然后就開始目測瞄準。
當然,這個時代的駐鋤和現代火炮的駐鋤不一樣。現代火炮因為有駐退機和炮口制退器抵消后坐力,所以,現代火炮的駐鋤,往往需要固定在地面。部署前,要挖坑固定駐鋤,避免炮擊后炮神移動,影響二次射擊。
可這個年代的火炮,顯然是沒有液壓駐退機和炮口制退器的。所以,每次炮擊后,巨大的后坐力,會傳遞到炮架上,最終傳遞到駐鋤和地面接觸的點。最終,火炮會整體后退。
所以,炮擊后,炮兵需要把火炮推回原味。這個做法,叫做復位
不管是步兵炮還是海軍艦炮,都有這個過程。當然,海軍艦炮會用繩索拉住炮架。而艦炮射擊后產生的巨大后坐力,會掙斷繩子。而這個過程,會抵消掉大部分炮艦的后坐力。要不然,炮架的后退幅度可能會很大。
不過,步兵炮就沒那么麻煩了。部署的時候,駐鋤觸地的地方,會有幾根類似釘子模樣的錐形鐵構件。部署的時候,這幾個“釘子”會扒住泥土。當炮擊后,炮架后退,那幾個觸地點會利用和大地的摩擦,來抵消后坐力,以降低炮車后退的距離。
而這種步兵炮的復位就很簡單了退回原位置即可。在開炮前,炮兵會用石灰在初始的部署地點畫上白線。炮擊后,炮兵把火炮推回白線位置即可,簡單無比。
而重新瞄準,也比較簡單。為啥因為這個年代的火炮,一般都是平射的。而敵人,一般也只有兩三百米遠。這個距離,不需要計算彈道,只要把炮口對準正前方即可,最多把炮口略微上抬一丟丟。而望山和準星的作用,就是讓炮兵看到前方的目標和炮口對齊
按照約定,千戶所的士兵們,在靶場上百步之外豎起了幾扇破門,作為炮擊的靶子。若是能打中百步外的破門,那絕對是厲害無比的老炮兒阿不,是老炮手了
在廣州前衛,能夠在靶場上用火炮精確命中百步外靶子的炮手,一只手都數得過來。而且,能做到這一點的,基本都是大叔級別的中年人了。
但是,這次孔泰帶來的北海國炮兵,全是年輕人,連一個看起來靠譜的中年人都沒有。
按照大明人的傳統觀念“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這些年輕的炮手,真能打中百步外的目標嗎
在大明官員和將士們或期待、或看笑話的目光中,北海國的炮兵們,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準備
因為是給大明用的火炮,所以,自然要用粉末狀的火藥,而不是顆粒狀的火藥。為此,北海炮兵們開炮前,就要忙著一件事攪拌火藥
這是因為,黑色火藥其實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三種物質的混合體,而非單一的化合物。三種物質的密度不同,長途運輸后,經過顛簸,容易出現分層密度大的往下層降落,密度輕的向上
所以,在粉末火藥時代,炮兵們開炮前先要用木勺把火藥粉輕輕攪拌均勻了,然后才能裝藥。換成火槍兵,也要如此。
火藥粉攪拌完畢后,就是正式的裝填彈藥了。弗朗機青銅后裝炮的裝填方式很奇特,因為它是后裝的
一門弗朗機炮一般會配備幾個子銃,何為子銃其實就類似后世的銅殼子彈。當然,和后世銅殼子彈不同的是,銅殼子彈是早就裝好的。而弗朗機炮的子銃,需要現場裝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