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孔泰大肆收購油桐、漆樹和毛竹的種子的同時,另一個懂漢話的副使斯康達也沒閑著。雖然因為能力不及孔泰,沒有負責和大明官員的接觸,但斯康達的漢話水平還是足夠的。在兩廣總督衙門的衙役的幫助下,斯康達也負責了部分采購業務。
斯康達負責的第一項采購業務是小麥,馬林早就知道,大明朝的小麥品種,比當下歐洲的品種要好。當然,不是說好吃程度,而是指生長速度。
歐洲小麥太坑爹,要整整生長一年。而大明的冬小麥,是和水稻輪作的,一般只要半年左右。所以,馬林看重的,是大明小麥的生長速度。
在未來,馬林打算在北美南部亞熱帶氣候區,和大明長江流域一樣,推行稻麥輪種制度。這樣,糧食的產量就更恐怖了,也能養活更多居民。
只不過,在這個年代,廣東地區是不種植小麥的。即使到了后世,也只有廣東北部山區,才有少量種植冬小麥的。畢竟,兩廣地區主要是種植水稻的。所以,在廣州想要獲得小麥種子,還真有點麻煩。
但是,好在大明朝是一個商業發達的國度。因為大明官員是全國流動的,所以,難免有大量北方的官員,被調往兩廣地區當官。而北方人習慣吃面食,故而,就形成了一個市場需求。而且,這種需求雖然量未必很大,但卻很重要。因為,需求小麥的,是那些北方調來的官老爺啊
要是平民百姓,即使有需求也沒人理會尼瑪,到了南方就得吃米,想吃面食滾一邊去
但是,那些大老爺可不能這么對待。他們要啥,就得有啥。尤其是,那些個需要巴結那些老爺的商人,也會想著法子從北方運面粉或者小麥過來。
所以,斯康達和孔泰分開之后,立即去廣州城的糧鋪去打聽有沒有小麥出售。而且,重點打聽產自長江流域的冬小麥。
不過,畢竟是廣州,這邊出售小麥的實在太少。那些個糧鋪,即使照顧北方客戶的需求,一般也都是出售面粉,而不是小麥。很多糧鋪,根本就是進的面粉,而不是進小麥回來磨面。
所以,一連幾天,斯康達都沒有收獲。最后,還是在出身贛西的左布政使沈銳的幫助下,斯康達找到一位出身南直隸北部大約相當于后世皖北地區淮河以北的地方,明代的南直隸包括后世的蘇省和皖省的習慣吃面食的小官家里,花費20兩銀子的高價,購買了其從家鄉帶來的兩石未曾磨成面的冬小麥。雖然量少了點,但也算有了。
斯康達的第二項任務,則是收購水稻的種子。當然,不是南方熱帶地區流行的秈稻,而是北方地區流行的粳稻。比如,東北大米這樣的稻米。
前世,馬林就是江北人,習慣吃軟糯的粳米,不太習慣吃南方的秈米。雖然說,秈米中也有香米這樣的存在。但總的而言,還是粳米更香軟一些。
而且,不管在大明還是在后世,北方人吃大米,都更習慣吃粳米,而不是秈米。甚至,作為大明糧倉的蘇南地區,也主要產粳米。這是因為,蘇湖一帶,是京師重要的稻米供應區。通過京杭大運河,漕船把蘇湖一帶的大米運往京師,供應京師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