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一輪射擊完畢,等硝煙散去,第二排火槍手還沒開火的這個空檔,指揮官威塞特開始觀察戰果
一般而言,距離五六十米,射擊比較有把握了。但是,威塞特驚訝地發現對方竟然沒死幾個人
為啥因為這群倭寇是散兵線沖鋒的,最是適合對付排隊槍斃。這倒不是因為倭寇懂得對付火槍,而是他們本來就相當于里的武林高手,個人武藝高強,但沒啥紀律。所以,沖鋒的時候,隊形比較亂。但恰恰,這倒是很符合對付排槍的戰術。
當然,這只是其一。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身高問題
是的,身高問題。這群倭寇,普遍身高只有1米5幾,超過1米6的都算“偉男子”了。而偏偏,北海國的水手們普遍身高都是1米6幾和1米7出頭。如此一來,雙方就形成了身高差
按照在歐洲和大明的習慣,這群火槍手射擊時,會把火槍舉到與肩膀齊高的地方,然后,平舉指向前方射擊
問題就壞在這里
這些倭寇比北海國水手們矮一頭,而水手們的火槍又是平舉向前的。那么,火槍瞄準的高度,對準的就是倭寇的腦袋而不是胸膛了
可是,腦袋的面積才多大加上人在沖鋒時,腦袋也在晃動,非常難以瞄準和命中。在后世,即使是狙擊手用瞄準鏡瞄人爆頭,也只敢在目標停止的時候瞄準腦袋打。如果目標是活動的,則瞄準上半身為佳。因為,把握更大些
北海國的水手火槍手們犯了經驗教條主義,還是平舉火槍射擊,射擊覆蓋區卻是那些倭寇武士的腦袋,自然命中率大大降低。本來滑膛槍的命中率就不高,加上是打頭,命中率就更低了。
所以,第一輪射擊下來,只有幾個倭寇武士中彈。但中彈的倭寇,全部當場死亡。為啥因為被爆頭了呀子彈打到身上,也許會抽搐好久才死掉。但打到腦袋上,幾十克的鉛彈砸過來,基本當場身亡的。而那幾個被不幸爆頭的倭寇,有的腦漿都被打崩出來了
若是大明東南衛所的那群農夫軍戶,看到這樣的場面,沒準會被嚇到。但是,這群倭寇并未被嚇到。因為,他們都是殺人如麻的強盜,對于死亡,早就麻木了即便被同伴的腦漿子濺了一臉,這些倭寇還是兇悍地揮舞著倭刀繼續往前沖
威塞特略微思考了一下,也反應過來了這群對手太矮小,不能用老辦法瞄準。于是,他大聲指揮著第二排火槍手道
“所有人,槍口略微下壓,瞄準這群敵人的胸前打”
于是,第二排火槍手紛紛把槍口下壓
“砰砰砰”
果然,第二輪射擊給倭寇帶來了更大的傷亡十幾名倭寇中彈倒地
但這群倭寇依然沒有收到影響,在僥幸未中彈的武士首領藤田菊次郎的帶領下,剩下的倭寇高呼著“板載”,繼續揮刀向前
“第三排,瞄準”
“開火”
三段擊打完了,原先三十多名倭寇武士,頓時只剩下了四個人,包括那位藤田菊次郎在內。但是,火槍隊也出現了短暫的空檔期。因為,第一排火槍手的裝彈尚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