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7年農歷新年后,馬林進貢給大明朝的40門佛朗機炮和500支火繩槍,也送抵了京師。但是,這玩意被擱置了,還引起了朝野的爭議。
為何因為作為藩屬國的貢品,這批佛朗機炮和火繩槍首先被運往了負責朝貢事宜的禮部。可偏偏,此時的禮部尚書毛澄,是個保守派。飽讀詩書的毛尚書,并不認為火器有啥用,而是認為只要推行圣人教化嗎,就可感化胡夷,并可使“萬邦來朝”。所以,毛大尚書的意見是那個叫北海國的小小蠻夷之國來朝是好事,不過,得走流程。另外,這些槍炮稱一下多重,按照銅和鐵的重量,算北海國進貢了多少斤銅和多少斤鐵
如果馬林知道毛大尚書把他進貢給大明的槍炮當成廢銅廢鐵看待,估計會氣得咬死毛澄的
事實上,對于毛澄如此輕率的舉措,朝中有不少大臣是很不滿的。比如,內閣大學士王鏊,就對毛澄此舉很是不滿。
王鏊是一個懂軍事的文人,曾經在弘治時期上疏上邊議八事,提出自己的治邊八策定廟算、重主將、嚴法令、恤邊民、廣招募、用間、分兵、出奇而且多被采納
所謂定廟算,就是指在朝堂上大家商議好戰略方針;而重主將,則就是針對大明朝以文御武的缺點了。文人監軍,往往會對主將用兵指手畫腳,讓主將帶著鐐銬跳舞,非常被動。不過,王鏊的這個好策略,只是被一時采納。后來,又被文官集團給推翻了。畢竟,“為官一任,推翻前任的主張”是華夏官場的傳統
而嚴法令、恤邊民、廣招募、用間、分兵、出奇等策略,也都是很有眼光的策略。當然,還是那個問題“為官一任,推翻前任的主張”好政策沒有連貫性,再好也白搭
只是,王鏊現在雖然是內閣三輔臣之一,算是大佬,可卻是三位大佬中地位最低的,沒啥話語權
為啥因為年前大明王朝發生了一件大事劉健和謝遷辭職事件
劉健本是大明王朝的首輔,謝遷也是內閣大臣之一。在弘治朝后期,劉健、李東陽和謝遷組成了弘治王朝的“鐵三角”李東陽公謀、劉健公斷,謝遷公尤侃侃
這話的意思是,李東陽善謀,劉健擅斷,謝遷嘴炮一流
謝遷這個嘴炮且不去管,李公謀和劉公斷就比較重要了。這有些類似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朝的房謀杜斷。有這樣的內閣大臣,加上弘治帝比較善于接納大臣的建議,弘治朝自然比較不錯了。
實際上,弘治朝的天災也是不斷,雖然沒有明末崇禎朝時期天災那么厲害,但因為弘治帝知人善用,且有李東陽、劉健和謝遷這樣的良臣輔佐,加上自己也比較能夠接受大臣的意見,總算是熬了過來,還整出了個“弘治中興”。而崇禎呢,雖然不是壞人,可能力差太多了。首先,眼瞎他一開始重用東林黨,被人玩弄于鼓掌后期發現了東林黨的坑屬性,可也晚了
因為眼瞎,沒有選對大臣,導致最后崇禎自殺的時候,只有王承恩一個太監陪著赴死。至于他選擇出來的滿朝文武,全特么投降了
當然,以上都是題外話。公元1506年秋,也就是正德元年。內閣首輔劉健,率另外兩位內閣大臣李東陽和謝遷,因為看不慣大太監劉謹等人忽悠皇帝玩耍而懈怠朝政,不斷上疏請求除掉劉謹、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邱聚、高鳳、羅祥等八位近臣正德八虎。
可正德每次總是表面答應,但事后一轉頭就當做啥事也沒發生
無奈之下,三位內閣大臣以辭職要挾,逼著正德皇帝除掉“八虎”。然而,這卻惹怒了熊孩子朱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