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與之相對的,則是法國。法國的高級軍官們,固然受過高等教育,風度翩翩。但法國基層的軍官,卻都是野蠻粗魯之輩,素質遠差于普魯士基層軍官。結果,這導致法軍戰斗力趕不上德軍。普法戰爭,法國一敗涂地。二戰也被滅國,只有一戰,在英國攪屎棍的幫助下,才頂住了德軍的進攻。
這種半工半讀的士官學校,同樣學制3年。3年結束后,這些孩子差不多有16歲了。但16歲還是難以直接拉上戰場的,所有馬林決定暫時把他們編入民兵部隊,只在每年冬季集合訓練。等他們滿18周歲了,再根據需要編入軍隊。
馬林是這樣打算的,他打算把其中的一半都編入士官學校,然后派遣優秀基層軍官給他們擔任教官。同時,派出有文化的傳教士教他們識字,同時兼帶洗腦。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為,就為了這4000小學生,北海國內差點打起來
怎么會打起來呢原來,北海國內的那些大工匠們,為了獲得優秀的學徒,就頂住了這些被淘汰下來的小學畢業生
都被淘汰下來了,為什么還說是“優秀”的這就要從這個時代的背景說起
在這個年代,識字的平民是非常少的。一般而言,有文化的主要是貴族和教士。當然,除了這兩個群體,還有一些平民也是識字的,他們就是工匠和商人
只不過,這些工匠和商人識字數量很有限,僅限于日常生活需要。另外,他們還會一點小學程度的數學。
那么,這些工匠和商人是如何識字的呢這里就不得不提到歐洲古代的一個習俗學徒制
在這個年代,平民一般是沒有進學校上學的機會的。除了少部分平民富商花了大價錢把孩子送進學校讀書外,大部分平民識字的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當學徒
古代學徒和現代學徒是完全不一樣的,現代剛工作的年輕人,進入工廠,名義上是學徒,可依然享有學徒工資,也不用把師傅當大爺伺候。而在古代,不管是在華夏還是歐洲,學徒其實就是那些工匠和商人們招募的免費勞動力。而且,一般都是童工
在古代歐洲,學徒期一般長達7年。而在這7年間,學徒是免費給作為師傅的工匠和商人干活的,能管飯都算不錯了。一些小氣的師傅,都不給管飯。
但是,學徒們也沒辦法。因為,他們唯一能學到手藝的機會,就是當學徒了。在當學徒的7年內,他們不但能學到手藝,而且,師傅們也會教他們識字和簡單的數學計算,一般這種計算水平,不超過小學三四年級
即便如此,能學到手藝和簡單的文化知識,對于平民孩子而言,也是天大的造化了。畢竟,平民子弟一般沒有上學的機會,能識字,多半是從師傅那里學到的。
但是,那些個工匠和商人們,本身其實也只有半吊子的文化水平,交給徒弟,也不會有多高明。往往那些學徒七年下來,文化水平都未必趕得上小學三年級的水準。
而馬林手里這批淘汰下來的小學畢業生,可能文化水平比大部分工匠都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