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首先想到了碳素彈簧鋼,畢竟,北海國已經擁有了冶煉最基本的碳素彈簧鋼的能力,也能制造彈簧。
但最終馬林還是放棄了,為啥因為碳素彈簧鋼產量低啊
說是碳素彈簧鋼,但還是摻雜了不少錳的。為了制造彈簧鋼,馬林說不得從威尼斯人手里進口了不少軟錳礦二氧化錳。可軟錳礦產量低,歐洲儲量也低。因此,那點錳礦做出的彈簧鋼,全拿去做彈簧了。想要做刀具做幾把精品沒問題,但想列裝軍隊,想都別想
要知道,在馬林的規劃里,北海國應當是有幾萬騎兵的。這么多騎兵所用的軍刀,需要的彈簧鋼數量反正馬林覺得不大可能
所以,馬林只能在普通鋼材上想辦法了。然后,就是刀劍的鍛造技術了
在目前世上,論及刀具,日本的倭刀絕對是數一數二的。能與之相比的,只有使用印度烏茲鋼的大馬士革刀了。
不過,烏茲鋼屬于天然花紋鋼,是因為礦石質量好。到了17世紀后,因為冶煉烏茲鋼的鐵礦石采完了,然后大馬士革刀就失傳了。直到現代,用新技術搞出花紋鋼,才恢復了大馬士革刀的生產。但古代花紋鋼的花紋是天然生成的,并非雕刻,而現代很多所謂寶刀,上面的花紋,其實是人工弄出來的。
除了印度的烏茲鋼屬于天然花紋鋼外,華夏和日本,則另有一套辦法,弄出人工的花紋鋼。這就是疊鍛法,就是硬鐵包裹軟鐵的方式,弄出人造花紋鋼寶刀。所謂的花紋,其實就是表面的硬鋼和劍身的軟鋼疊加處因外力鍛打而形成的痕跡而已。
但是,這種方式打造出來的花紋鋼寶刀,工藝極為復雜,用時極長。據說,在日本,打造一把頂級倭刀,需要15個人花費半年的時間全人工打造。即使可以多把倭刀同時處理,每個刀匠每年的精力不過能打造12刀20把倭刀。而且,普通刀匠還打造不出頂級倭刀,需要高級匠師才行。因此,倭刀的成本很高。在后世,一把人工打造的倭刀,售價高達上萬美金。
當然,那是頂級的武士刀。日本在和明朝做生意時,可沒那么老實,會用那么昂貴的刀來交易。日本本身就缺鐵礦,所以他們都是從胡建走私閩鐵去日本后,經過加工處理打造倭刀的。很多低級倭刀,其實也就是把閩鐵進行簡化版的倭刀處理后,弄出來的低配版本。要是高配版本的倭刀,用來交易是很劃不來的。
低配版的倭刀怎么弄呢就是用胡建走私過來的閩鐵,讓普通鐵匠或鐵匠學徒賣力鍛打,去除鐵中雜質,使其成為精鐵。然后,把燒紅的鐵塊,放在爐子上繼續加火燒,再覆蓋木炭燜燒,對刀身表面滲碳。如此,就得到了低配版本的廉價倭刀。
胡建的閩鐵,本身就是用木炭冶煉出來的,里面含硫肯定比北方用煤炭冶煉的鐵少。經過日本低端鐵匠的反復鍛打后,得到的精鐵,質量肯定比北方鐵做的刀要好。再用木炭進行表面滲碳。最后得到的倭刀,肯定比北方生鐵做的含硫量高的刀要好。
然后,就得到了低配版的比大明刀劍強一些的倭刀。但這種倭刀是很經濟的,而日本大部分中下層武士,都是使用的這種低配版倭刀。要是都使用頂級倭刀,那么大部分日本中下層武士都買不起,更別說列裝軍隊了。另外,這種低配版倭刀上的花紋,多是人工雕刻的
到了二戰時,日軍指揮官赫騎兵用的刀,也不是傳統的武士刀,而是采用現代鋼鐵技術弄的道具。事實上,日本32式騎兵刀65式騎兵刀就是仿自這種刀使用的材料,就是高碳鋼。所以,二戰時期的日本刀,名聲雖響,但質量遠不及古代的倭刀。只是土八路們還是用鐵刀片呢,才那么稀罕。而且,繳獲指揮刀,意味著擊敗了日軍軍官,屬于榮譽。而就刀本身而言,二戰時期日本的指揮刀,被專業人士噴為“鐵棒”
而馬林知道的一種花紋鋼,就是45號剛和60錳鋼折疊鍛打的。其中,45號鋼為劍身,而60錳則包裹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