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聽了李瓊的回答,心里暗暗好笑,李瓊這只老狐貍真是狡猾得要死
面對柴榮提出的問題,李瓊雖然沒有正面予以回答,可是,李瓊故意突出提醒,柴宗訓的安危,嚴重影響國本確立。
在江山社稷的面前,臣子們有分歧,其實很正常。問題是,儲君柴宗訓目前傳出的消息很不好,京師內外謠言四起,舉國震動,這絕非吉兆。
“元朗,你怎么看”誰都沒有料到,柴榮居然會問趙匡胤這個現任朝中武將之首的意見。
“陛下,臣乃武人,不敢妄言朝中大政。”
在李中易看來,趙匡胤別看年紀不大,城府卻極深,他的話卻合柴榮的心意武將莫干政,干政遭雷劈。
“不過,臣有一點點淺見,玉不琢不成器。”趙元朗雖然沒有明言,實際上,表達出的卻是反對驟然提拔李中易之意。
“朕嘗讀史籍,甘羅十二歲拜相,好象也是一段佳話啊。”柴榮微微點了點頭,扔下這句話后,就一直盯在趙匡胤的身上。
近在咫尺的李瓊,看得異常真切,柴榮的目光瞅著趙元朗身上的時間,長到族以深吸好幾口氣地步。
李瓊暗暗搖頭,好一個趙元朗啊,他簡直把柴榮的心思,都給摸透了。
身為政壇高手的李瓊,心里異常明白,假如,趙匡胤也支持提拔李中易,那么柴榮肯定會有猜忌之心。
包括宰相在內的文臣和武將,居然都支持李中易,嘿嘿,這個聲望未免也他大了一點吧,莫非是王莽在世
皇帝親口做了暗示,深通帝心的范質,開口說了話,一錘定音“陛下,尚書右仆射,如今一直空缺,以臣之見”
“文素相公,宰相之職重逾千鈞,國朝之名器,豈可輕易授人”柴榮史無前例的打斷了范質的發言,搶在這位范相公之前,淡淡的說,“參政可也”
“啊”柴榮此話剛一出口,大殿內就有人情不自禁的驚叫出聲,渾然忘記了殿中侍御史,正虎視眈眈的監視著眾人的一舉一動。
參政,其實就是參知政事的簡稱。唐朝中期之后,參知政事雖然入了副相班列。卻不是名正言順的實權相公。
參知政事,雖然不掌印,不坐堂政事堂,卻擁有軍國大事的參與權和建議權。
通俗點說,政事堂的相公們開會議事的時候。除非李中易生病請假,否則,必須派人請李中易到場商議。
也就是說,李中易到場后,說啥并不重要,關鍵是要到場政事堂。
李瓊一邊暗暗嘆息。一邊朝李中易所處的殿門口方向看過去,他心想,趙元朗在最關鍵的時候,幫了李中易一個大忙,這份人情實在是太大了。
以李中易未及而立的年齡。即將位列宰相班列,皇恩可謂是異常之浩蕩,殿內的群臣們紛紛對他側目而視。
羨慕者有之,嫉妒者更多,擔憂者也不少,不一而足。
官場雖然很大,官員們也有七情六欲,可是。有資格待在大殿內的臣子們,早就修煉到喜怒不形于顏色的境界。至少,大家表面上都看不出有何異樣的神態。
“陛下。臣才疏學淺,恐無法膽此重任”李中易不管心里是個啥子想法,表面文章都必須做到位,所以,他果斷站出來,表明推辭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