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掉了一切累贅之后,李家軍借助于契丹好馬的幫忙,其前進的步伐,比此前更快了不止一倍。
身披氈衣的折從阮,望著同樣穿著氈衣,背著背囊,肩扛長槍的李家軍將士們,暗暗點頭不已平日里有了準備,戰時才可能機動靈活至極。
在折從阮看來,李中易的基本軍事素養,比之從小就浸淫于軍事的折家兒郎,其實并不是那么的特別出眾。
可是,李中易一手創立的軍事訓練體系,后勤保障體系,以及作戰參議體系,外加精銳的哨探的體系,卻確保了李家軍從勝利走向勝利。
和黨項人,以及契丹人打過無數次仗的折從阮,他心里很明白,契丹人或是黨項人,最大的優勢有兩條其一是巨大的機動力優勢,其二是毋須依靠后方長途轉運的后勤優勢。
李家軍擁有了大量的契丹好馬之后,契丹人顯然已經失去了機動力方面的絕對優勢,這就必然導致一個結果李家軍的行蹤很難讓契丹人及時捕捉到。
另外,據折從阮的近距離觀察,李家軍即使是在國境內的正常行軍,也必定會提前預備好七天左右的烙餅。
這就確保了,李家軍在短時間內不需要擔心行軍過程中吃飯難的弱點,可以更方便的與契丹人周旋。
除此之外,李家軍中層出不窮的新式“大殺器”,令折從阮不僅大開眼界,更暗暗心驚不已。
不到兩萬人的李家軍,其戰力已經如此的強悍,如果擴大到了十萬人,誰可敵
時至今日,折從阮有理由相信,任何一支契丹人的精銳兵馬,都很難在陣地戰中,占到李中易的便宜。
以往的諸多戰例,其實也證明了折從阮的判斷,中原政權的軍隊,之所以屢屢敗于契丹人,大多數的情況是因為糧道或是水源被斷。
短暫停留于大陸澤這座小湖泊的時候,由于,哨探營臨時征集的船只,并不足以裝載所有兵馬,李中易斷然拍板,民壯們上船,戰兵們騎馬沿著北岸前進。
折從阮再一次從李中易的身上,發現了和常人顯著的不同之處,按照史書上的說法,李中易的這種行為,其實充分體現了民為貴的孟子思想。
面對折從阮的問題,李中易只是淡淡的說“民壯并無絲毫的戰斗力,與其讓他們在陸地上,面對不可測的契丹騎兵進攻,不如將他們擱到船上,免得給大軍添亂。”
原來如此,折從阮抬手拍了拍腦門子,好一個狡猾的李無咎,此舉可謂是既有面子,又得了里子。
折從阮耳內聽著民壯們歡天喜地的謝恩聲,心里想的卻是,上蒼一定要保佑他的外孫兒,平平安安。
左子光和楊烈并轡而行,他揮舞著手里的馬鞭,笑嘻嘻的說“老師不愧是收買人心的絕頂大家,你看看這些人,嘿嘿,正好是咱們家擴充兵馬的后備軍吶。”
楊烈一邊嘆息,一邊搖著頭,說“你呀,你呀,老師就是偏心眼,不舍得狠狠的懲罰你,讓你繼續在這里信口開河。”
左子光眉心一挑,臉上露出詭秘的笑容,湊到楊烈的耳旁,小聲嘀咕說“老師他老人家若是收拾了我,誰來替咱們家去搶各種寶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