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閣拉開車門,一邊往車里鉆一邊說道“六合豆花飯,吃撐死也花不掉他幾個,這頓不能算,快走快走,一說起我口水長流。”
六合豆花飯是夾川特色,淵源還是來自舊時鹽道的船幫和馬幫。
在夾川接到鹽都自流井貢井出來的井鹽,船幫下渝州,馬幫入黔南,所以六合豆花飯還留有速食,管飽,經餓,味美等船馬夫子們最喜歡的特點。回鄉的夾川人第一頓飯必定是這個。
很快,車停在一個飯館門口,飯館不大,但是吃飯的客人不少,門口上掛著一個小木招牌,上書“六合耀春”四個行楷小字。
所謂“六合耀春”也有個名堂,即一碗豆花,一碟蘸水,一碗窖水也就是煮豆花的水,一碗飯,一碟小泡菜,一小壺酒,老講究就這六樣,合稱“六合耀春”。當然隨著居民膳食結構的變化,也開始引進肉食,主要分成“大蒸籠”和“小蒸籠”。
“大蒸籠”是指的一碟一碟的蒸菜,放直徑一米多的大蒸籠里蒸著,一般兩個大蒸籠累在一起,能放七八十碟蒸菜,碟子不大,直徑十公分的樣子,主要是甜燒白和咸燒白兩樣,每個碟子不多不少八片肉,剛夠一個人吃。
“小蒸籠”又叫“鲊籠籠兒”,其實就是小小一籠一籠的粉蒸肉。
大鍋上倒扣著一個木盆,木盆上打著幾個汽孔,每個汽孔上都摞著一摞小小的蒸籠,蒸籠只有小碗大小,每個氣孔上的蒸籠里對應的菜品各有區別,一般有粉蒸肥腸,粉蒸排骨,粉蒸牛肉,粉蒸羊肉幾個品種,食客可以按自己口味挑選。
小蒸籠還有個特色是小二哥的手法。
每摞蒸籠得隨時控制火候,控制方法就是小二哥一會將上層的籠籠兒調到下層,一會將中層的籠籠兒調到上層,全憑記憶跟時點控制,保證每一籠“鲊籠籠”都口感剛剛好,不溏不干。
小二哥的動作干脆利落,如行云流水,讓食客嘆為觀止。
“六合耀春”小店生意火爆,干脆在街邊也支上了一張張小木桌,一個胖子霸著一張小桌子,見到李君閣王從軍兩人下車,趕緊起身迎了過來。
“哈哈哈,豬兒蟲,你娃怎么又胖了一圈現在真是名符其實了。”李君閣一見來人,立刻笑開了花。
豬兒蟲大名叫朱朝安,也是李君閣同學,家里開著一個建筑公司,他畢業后就在家里的公司里干,現在也算夾川縣小名人了。
李君閣在渝州時接待過他幾次,給他引薦過幾個搞設計的同行,偶爾幫忙審審圖紙,設計下小區花園什么的,也沒談錢,每次就是幾瓶老酒的事,雙方都認為對方可交,畢業后的交情反而比高中時更深了。
朱朝安苦著臉對李君閣笑道“哎,每次見到你倆都自卑,這世界都快沒胖子的活路了,你說我跟王八婆都是天天搞接待,他娃就是不長,我卻跟吹氣一樣,氣不氣人”
三人沒有入座,而是直接進店,開始調配豆花蘸水。
這里也有個講究,夾川六合豆花蘸料非常復雜,醬油是放置香料熬制的,另外還有香蔥末,姜末,蒜末,大頭菜末,干辣椒,糟辣椒,油酥辣椒,香油,花椒油,生菜油,木漿子油,辣椒油,香菜,萸香菜,五香油,芝麻,花生碎,豬肉臊子,還有雞精,味精,鹽等調味品,糖林林總總的二三十種。
由于調料繁多,所以可以出來的口味也非常繁復,于是豆花店老板一般都只打個底碟,就是大家都要用到的幾味調料,其余的都由食客自己是口味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