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扈的將軍、連年的干旱、流行的疫病、活躍的敵人、頻繁往來的域外船只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一般的官員只怕都是想著告老還鄉了,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武叔卿本來也覺得局面實在艱難,但一看到邸報中的云縣和議,心便定下了許多。
按照和議所說,買活軍要向敏朝供應高產糧種,還有疾病疫苗,武叔卿一看到和議便立刻給朝廷上了急奏,要求將疫苗優先供應山陽道,還有請朝廷和買活軍商議,運來耐旱作物種子譬如傳說中的土豆,武叔卿是關隴人,已經從同鄉那里收到了風聲,據說這東西是非常耐旱的,現在已經在關陜風靡,取代了糜子和麥子,成為農戶最愛的作物。因為關陜和山陽道這一條線幾年來都干旱,麥子都種不活,日子實在的確是很難過了。
唉雖說嘴上不提,但這幾年,大旱、大澇、瘟疫、地動,儼然便是末法時代降臨,難道這就是王朝氣數已盡武叔卿對于買活周報上許多消息都斥為歪理邪說,但他倒是很愿意相信小冰河時期的說法,不愿把天象和氣運聯系在一起,但這也是他的極限了,對于迷信、恐懼、統治這樣的文章,他是不以為然的,因為就他所知,買活軍的兵丁在外就沒少散播謝六姐的迷信,而且他們自個兒一個個都信得相當的狂熱。
總之,武叔卿的思路是頗為實在的袁禮卿因為反感毛振南投向買活軍,在通信中痛斥買活軍,把大話說在前頭的緣故,反而立場變得僵硬,不好轉圜了,這也是他被撤換的原因。那么武叔卿便要盡量地利用買活軍帶來的優勢,他上任以后,便主動在海州劃了一個海灣,給買活軍用做新碼頭,并撥出民夫協助他們修建水泥房雖然買活軍也是給錢的,但巡撫大人畢竟也拿出了態度來,這對海州的士紳百姓來說,便讓他們能夠放心大膽地和買活軍打交道了。
買活軍的賬一向是算得很清楚的,既然巡撫示好,他們的回應也很爽快,三天前到港的船只,便帶來了三千斤土豆種子,還有十個年輕的田師傅,由一個叫于太平的水兵小隊長領著,準備在海州一帶育種催芽,用這三千斤土豆良種專門的育苗,再種出數萬斤的種子來買活軍所說的供應良種,不可能是指運來可以直接投入農戶田地數量的種子,而是運來良種,再種一季、兩季,如此方才能繁衍出全省農戶分的數量。
而且如果是新作物,還需要全省地方選拔機靈后生、能干老農前來學習,這樣才能在一年間把高產的種子推廣下去,這里唯有高產稻并非如此,那是真的要種多少畝便要撥出多少斤過來,不過實際上現在需要高產稻的省份多在南方,武叔卿也就不太關心高產稻的種子要如何能夠供應得上。
土豆這里,其實已經有農戶嘗試自留種了,產量也并沒有太大的差異,這東西實在是高產得怕人,武叔卿聽說產量的時候,簡直驚得都說不上話畝產五六千斤而且吃了很當飽,這是個什么數字雖說土豆吃了燒心,但眼下這是什么日子能吃得上飯就不錯了
什么高產小麥、高產稻,都無法和土豆相比,武叔卿認定了山陽道就該都種土豆他而且因此對謝六姐更看不透了朝廷的虛弱,其實一大部分原因,便是因為北方接連不斷的天災,導致收成減產,根本沒有同時和兩方開戰的實力,這才有了云縣和議,難道,謝六姐就不怕土豆流傳開來之后,北方的百姓又能吃飽,朝廷有了三年之積,收拾了建賊之后,再凌迫南方
神仙行事,實在是天馬行空,令人難以揣測,便猶如這牛痘,武叔卿設身處地,若他是謝六姐,就絕不會把牛痘交付到買活軍領地之外,這要流傳開了,北方大疫平息,百姓們固然對謝六姐頂禮膜拜,但不也就不會投奔買活軍,而是在原地安居樂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