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異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如上品細料器及御器龍鳳等,皆以上料畫成凡使料煅過之后,以乳缽極研,然后調畫水。調研時色如皂,入火則成青碧其制為琉璃瓦者成色以無名異、棕櫚毛等煎汁涂染成綠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黃再入別窯,減殺薪火,逼成琉璃寶色”
“后來大家發現,光用釉果和草灰光澤不強,為啥呢入火融化不充分,知道老祖宗怎么解決這問題的不”
“外公他們是怎么解決的”
“老祖宗找到了一種助溶劑,能夠讓釉果粉在較低溫度下就融掉,厲不厲害”
“真厲害外公,你說的這個助溶劑是不是很珍貴”
“小憨包,要是珍貴,瓷器就不是現在這價錢了一點都不珍貴,就是常見的石灰草灰釉就變成石灰釉了哈哈哈哈”
幼時在外公家的經歷交談和古籍中的歷史記載,兩相交映,在李君閣的腦海中翻騰,直到方案成型,李君閣倏然睜開眼睛,開始調制泥漿。
先用石灰膏,草木灰膏,豬骨膏,淡青色的釉果膏,一點點中料的無名異膏,加清水攪拌,調制出一缸白中帶淡青色的泥漿。
泥漿調制完畢,李君閣取來一塊長長的平木板,在上面擺上一個個泥餅。
每個泥餅有三個釘腳,釘腳朝上。
將飯碗胚取過來,三個手指捏著底圈在泥漿中劃圓圈轉蕩,泥漿掛滿后,將碗翻過來擱到泥餅上,拿手指輕輕在碗沿內側上劃上一圈,泥漿在碗口變得稀薄,碗內形成一些自然流注的花紋。
然后拿毛筆沾上泥漿,沿著碗底外側底圈上畫了一圈,將手指那幾個沒有泥漿的地方填上。
很快,木板上就擺放了十幾個變得白生生的飯碗。
前兩天雨后地面還有些潮濕,敞壩上空氣也清潔,李君閣絲毫不擔心空氣中的灰塵污染。
然后從架子上取下阿音那天制作的風鈴胚子,拿麻線穿過,同樣放入泥漿中掛漿,然后一一懸掛起來。
阿音正在做皮包,看到李君閣過來,笑道“原來你是想做這個,有把握”
李君閣哈哈大笑“百分之一的把握都沒有,不過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哎喲那窯還得弄一弄。”
首先是保溫,李君閣給窯外邊纏裹了厚厚一圈竹刨花,然后用竹絲圈子包上一層筍殼,最后將外面又抹上一層稀泥隔絕空氣。
這一弄下來,陶窯變成了一個矮胖子,以前給它擋雨的棕絲斗笠都不夠大了。
然后修整內面,關鍵是底面要平,要不然陶器在半融化狀態下會因為重力的關系產生變形。
然后將內壁休整光滑,雖然竹炭幾乎無煙,但是李君閣還是決定杜絕一切因窯璧不光滑導致串煙污染的可能性。
等到一切處理完畢,李君閣叫上阿音,兩人小心翼翼地將放著陶碗的木板抬到工棚內,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將一個個托著陶碗的泥餅放到擱物架上。
阿音看著那些大斗碗,對李君閣努嘴“這些你怎么不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