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閣嘆息道“一點都不浪漫,這是他們和軒轅氏斗爭失敗后遷徙的路線圖,還有別的花紋,是他們的神靈,祖先,圖騰,途徑的城鎮,山脈,溪流”
育爺爺也換上了赤色花帶的長袍,出來說道“是啊,古歌里說,這一路過來,該丟的東西都丟光了,連文字都沒了不過既然衣服還在,先祖們便將歷史繡到了衣服上;既然人還在,先祖們便將歷史唱進了古歌里。然后帶著僅有的兵器,谷種,火種,木鼓,竹筏一路流離,最后我們這一支,就來到了這里定居下來。”
嘉州四老不由得肅然起敬“育老,你們也是一個偉大的民族。”
育爺爺從神龕旁邊取下一根竹竿,說道“走吧,棰牛祭,又不一樣了,我帶著大家去觀禮。”
竹竿有年頭了,育爺爺帶著眾人下坡去廣場集合,育爺爺走在前邊,邊走便給大家介紹“這叫奧兵,里邊有一塊布,各家都有,祖先的靈魂就居住在里面。”
“苗族苗族,這苗,就是竹筍的意思。苗族祖先,因為見到大雪壓彎竹子,便發明了弓箭;被竹片劃傷了手掌,便發明了刀劍;見竹子被水沖上泥灘,便發明了可以在泥地和水上兩用的竹筏”
“竹子,對我們有特殊的意義。你們漢家同飲長江水,本是同根生的說法,我們苗家也有,我們的說法是一條河的水,同根竹的葉。”
“同為伏羲后人,類似你們漢家的八卦易,我們苗家也有匹配的學說,稱為九卦易。”
“你們是兩爻,我們是三篿。”
“爻,是蓍草;篿,就是小竹枝。”
“篿者,數之根,法先天而生。天地之始,象三而已。雷為火,屬陽;龍為水,屬陰,夔為氣,屬順。獨陰不生,孤陽不長;雙陰也不生,雙陽亦不長,水火相濟,陰陽合和,厥生為氣。氣者,萬物之本,變化之祖,而數術之宗,故居數為三。三者生之數也,故謂三生萬物。”
“笐者,篿之運。其象有三,以包宇宙而定順逆,以測時運。各以其象定。火是以定音,水是以定位,氣是以定色。九音、九位、九色以定事物。笐有二十七笐,其本居焉,故為大。”
“箸者株也。笐之末曰箸。箸之筮八十一態。數之運盡在其中。箸火知官運;箸水知財運;箸氣知命運。三運者,人生之大本也。大本非不可知,其可知也;非不可測,其難測也。知之在箸筮,故曰見微知箸。微乎微乎,玄妙之貞”
育爺爺突然停下步子,猛然轉身,虎目含淚“一樣有制圖,一樣有釋義皮娃啊皮娃這些東西相比你漢家的易,如何”
李君閣從小到大極少流淚,現在已經聽得滿臉淚痕,拉著育爺爺的手說道“育爺爺,這是自然哲學和人文實踐的理論結晶啊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和理論體系啊此等大道之源,群經之首,設教之書,怎么我聽都沒有聽說過”
育爺爺說道“其實你可能聽說過,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李君閣目瞪口呆“易傳系辭下,靠這里真有九樣”
育爺爺說道“這一段,是子夏發現的,他交給孔子時說道,這是他搜集到的關于九卦解析的文字,已經散佚嚴重了。孔子看過這殘存文字后非常高興,將之稱為九卦三陳,讓子夏記錄到了漢家的易傳當中。”
“之前我念的那些,是清代苗民楊老七口傳,你們漢人翻譯的。可惜我們苗人文化水平不如你們漢人那么高,這些東西雖然在我們這里一代代傳下來,可也一路走一路丟,到現在已經變得和子夏撿到九卦竹簡那時候差不多了,就剩下一個殼子皮娃你說,你說要是當時夫子懂苗語,認識那時候苗人中的大巫,我先前背的那段,和后邊背的這段,能完整記錄下來,傳至今日仍然還在一起,仍然全須全尾,該有多好該有多好啊”
李君閣眼神呆滯“已經沒了”
轉念一想,也是,沒了正常,有,那才不正常。
當九黎之族強盛之時,他們的精神指導,應該就是這部九黎易。甚至在文化巔峰的時期,軒轅之族還翻譯過他們的漢文版,也就是后來子夏得到的那點殘余。
其實還可以看出,兩部易經,其文字結構,思想體系,價值觀念,都有相通相同之處,就是一條竹根之上的孿生竹筍,幾乎可以說成是兩族上古時期同一個先祖的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