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李君閣來到祠堂,祠堂里邊哥大學子們正危襟正坐,還有一堆旁聽的游客愛好者,將祠堂的講廳擠了個水泄不通。
幾處攝像機開著,不過這次講課的不是四爺爺,而是老伯。
就聽老伯說道“今天我們就講一個字。”
說完在身后黑板上寫下一個“鴻”字。
“這個字大家都認識,有個對聯叫鴻是江邊鳥,蠶為天下蟲,其實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鴻,從鳥從江,是一種生活在江邊的水鳥。”
說完又在鴻字的下邊,寫了一個江字。
“大家注意,這里的江,不是現在的自然大型河流,它從水從工,為什么要從工呢因為這個字,最早指的是一條人工河道。”
“具體在哪里特指今天的魯西地區的東平湖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一線的水系。因此鳥與江聯合起來,其實表示沿著魯西地區五湖水系南北遷徙的鳥,所指即為天鵝和大雁。”
“這個字,還和洪字通假,諸如漢石經尚書洪范鯀陻鴻水,汨陳其五行。諸如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鴻。諸如楚辭屈原天問不任汨鴻,師何以尚之。這個意思,都是來自于泛濫的洪水,也有博大,旺盛的意思。”
“因何而通因為鴻雁是洪水的先導,見到鴻雁,那洪水很快就會到來。”
“當時龍山文化時代,魯西地區居著一個部族,共工氏。”
“共工就是眾人合力治水的意思。故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共工氏以水紀,為水師而水名。”
“所以魯西地區五湖一線水系,實際上是由共工氏領導實施的大規模治水工程,是在原有天然湖澤系統基礎上,由人工建成的水道,故以水合工,造出了江字。”
“這些東西有沒有關聯其實我們只要將形容這條水系的兩個字洪江,去掉水旁,答案就清楚了。”
下面聽課的人傳來一陣騷動“共工,這里藏著共工”
老伯笑道“看,我們中國的文字就是這么神奇,在造字的過程中,本身就承載著歷史信息,而且它們就簡簡單單地擺在那里,我們天天用著,卻不一定清楚其來源。”
“夫子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那不是夫子貪嘴,其實是比喻一個道理,學問要往精深里做。”